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综艺
3  4  
硐垟岭古道
“我的越剧情缘”
有奖征文开始了
雄浑开张 一任自然
硝烟那年 永远铭记
开元茶庄举办书画义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硐垟岭古道
2014-08-02

    乡土

    Z

    ongyi

    ■王连飞 黄元明

    一

    关于硐垟岭古道,现成记载只有:“在大荆下山头村至硐垟村,长1.83公里。”其他再没有什么。我们急急翻查《乐清县志》、《乐邑遗韵》、《大荆镇志》等图书,竟然一无所获。再跑市地名办,碰到李志敏要到一册清样版的《乐清市地名图册》,按图索骥,找了好一阵子,才找到“硐垟岭”三个字,它在硐岭头与桐阳村之间,同时也找到下山头村,可是就是没有“硐垟村”。我们问了大荆镇里同志,才知道“桐阳村”就是“硐垟村”。哪为什么要改村名呢?他们说:“我们也不晓得。可能是谐音比较亮丽吧。”

    图册上的“桐阳”对上了撰写目录上的“硐垟”,我们在图册上从下山头村指向桐阳村,一比划,就明白了很多。

    在中国丘陵地带,大凡曰:“岭”,并不单指某个山坡点段,而是指一条长长的山道。浙南属丘陵区域,故多有这样的岭。硐垟岭就是如此。它逶迤在大荆镇至台州温岭大溪镇之间。据冯村的冯小再先生说,这条古道起点为水涨铁场村,终点为大溪镇,全长12.83公里,是古代温台两府陆上的繁忙商业通道。

    我们所徒步探访的“硐垟岭”仅仅是它的南段,即大荆境内下山头村至桐阳村这段1.83公里古道。这段古道很短很小,但它负载着事物很长很多。

    二

    6月12日那天,镇里特意派一位统战办的冯姓青年做我们向导。8时30分,我们从冯村的后山向硐垟岭古道缓登而上。

    这古道的形相,是一条没有石阶的缓坡岭,且没有溪桥也没有涵硐。路面,灰页岩乱石砌铺而成,宽不盈1.2米。石面上长了不少苔藓,浅浅的灰兰斑驳。路面中央都是由较大块石坐镇,其两侧以较小的石块枕隼拱抱,且前后石块之间首尾咬得十分紧密,同时,路基奠依在崖坡的开栈上,其外侧棱石徛插相铆紧固,使道路整体箍骨成龙又与山体相依牢牢贴实,绝不沉陷。

    当地老者对我们说,这条道很久远了,不知哪个朝代修的。不过据上辈流传下来说,什么时候这里有村庄,什么时候就有这条硐垟岭。冯村冯小再先生说他的祖先秉光公700多年前从临海永船迁徙来后,生两子旦和明,勤奋开荒造路,这条下山头村至桐阳村的古道就开始建于他们落户的时期。

    站在硐垟岭古道海拔300米最高程处的硐垟岭头,盼顾其坡南坡北,它似一条永远的巨伟褡裢,披挂在硐岭山,南头肩着冯村、下山头村,北头肩着桐阳村。

    三

    它的南端冯村与下山头村。这两个村原先曾为“小荆”,古时候这一带荒漠,遍地荆棘丛生,大蓬荆棘的地方叫大荆,小一些的地方叫小荆。小荆由三堡组成。高宅和西岙一堡,下山头和桥里一堡,冯村和隔溪一堡(现在冯村由桥里、隔溪组成一个行政村,下山头由下山头、高宅、西岙组成行政村)。小荆原是农村集市交易的市场。当年四邻八乡赶集大荆,先在这里汇集,出售薯丝瓜果等农产品,再入镇街商铺买回生活日用品。这样的赶集汇集展示的是一种城乡生息物流图。

    这两村耕读气息浓厚,下山头村一位81岁的王秩庚老先生告诉我们,他的太公曰喜是清朝秀才,考中后赴燕京读书,认识了康有为。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避难雁荡山。蒋叔南宴他时,特邀他的太公曰喜做陪。在陪伴康散心期间,康特意为曰喜府宅题了一副对联:“西山爽气迎双阁,东晋流风第一家”,“横批:万峰环拱。”刻在王宅大台门上。我们去看时,字迹犹新,抖书笔力苍遒,隽秀朗朗。透射出这位“碑学”书法与书论大家的韵致,意境圆融。横批四字俯瞰整个雁荡景区,出联描绘大荆西边南北阁的气象,对联则纵颂主家王姓的历史上的盛势,堪可启发后人。也体现出这位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宽阔胸襟。这副对联遗存在下山头村王宅台门上,向南与雁荡山,遥相辉映。

    古代农村文化以耕读入仕目标为主流。除此,便是宗教文化。冯村在元朝建有里园寺,规模宏大,后因泥石流而毁灭。1958年时挖出很多马槽,还有铜钱和碗,可见当时香火旺盛。下山头高宅村的般若堂约建于明末,当时香火也很盛。清朝时曾二次毁于火灾,又四次重建直至解放。般若堂内藏《大藏经》一部,破“四旧”时,共被运走了6车,现不知所终。

    四

    在它南坡道上,我们借着晨风的微凉,朗朗缓上。它右侧是一条1.25公里的洪谷仓溪,溪上1958年建了洪谷仓溪水库,是为下山头冯村人的水缸。道旁脚边大多是几人高的蒿茅,微风拂摸它们头上暗红色穗花,使我们忘记了它们那割手的锯叶。道的左侧是山崖坡坎,杂树披纷,多为松栎,野藤布篷,还有葛藤、忍冬藤、大黄荆脑(又名重午草头)。夏日正是它们繁育的季节,释放出阵阵暖香。脚旁的几处小坪上长满了野萝卜,开着细点点白色碎花,杂染在蓝绿小叶片间,逗起一股深深的蓝夹缬味道。

    缓缓走上约100米处,有一座杨府庙。传说北宋年间这一带沿海闹妖孽,百姓深受其害,朝庭派杨家将中的杨文广前来消了这些妖患。为了纪念这位灭妖神将,就为他立庙朝拜他,仍求他继续来保祐。民间传说的这件事叫“杨文广消南蛮”。

    翻过由硐岭头向西延伸来的硐岭垅上一片红杉苗圃,就是硐垟岭古道向桐阳村的北坡路段了。

    五

    它北坡道上,这一段坡峻路缓,也没有石阶,走起来也不觉惴急。但是路面较模糊,少石块面,多山泥面。沿山坡缓下,两旁不见蒿茅,多为树林。杉木、松木、栎柴,还间有八角枫与樟木,偶有几棵杜英。它们森森荫荫,充满阴凉,清爽袭人。半腰处,一条小涧汩汩流泉,一个大铁皮水桶接转深入一条暗管,穿过道路底部,叮叮咚咚向山下流去。这显然是桐阳村的天然自来水了。

    缓下转了两个坡坳,到了一个很平缓的大山坳,有一座路寮(廊)。土木结构,两拱门分东西两头。整座寮子非常破败,有点摇摇欲坠的样子,其内空空如也。原先让路人坐下歇憩的连栏靠背凳凳板早早不知所终。寻寻它的因缘,却是没有,只见它的两根桁条上刻着“硐垟”二字,红漆涂的,也较随意。显然是不多年前的后来人刻的。

    走了不到15分钟,便来到桐阳村。小冯对村人说明来意。几位长辈很热情。我们一开始就问他们怎的把“硐垟”改为“桐阳”。他们说,那是1986年光景,村里有人发现东北岗打鼓岩上镶衔一轮从仰天湖方向腾起的旭日,返照在旁边的一棵百年梧桐树上,放射出灿烂霞光,村子被映照得一片光明。非常吉祥。这时有人提出把村名更新为“桐阳”。大家一致叫好。这就是梧桐朝阳引得金凤凰。你们看我们桐阳村,山水阁楼,轿车代步,一片吉祥如意,也该让硐垟岭休息休息了。

    硐垟村更名的原委终于有了因缘。我们很高兴。

    六

    这几位长辈说,虽然他们村现有大公路了,很少很少走硐垟岭,但是这条路是他们青少年时生活的主要出路,那时赶集三、六、九大荆市日,或再向东北的大溪三、八市日,都离不开这条道。当年在这条岭上赶集的人很多。多的时候,要排成队伍,首尾相连,在这条岭上逶迤数里,蔚为壮观。

    桐阳村一位老伯陪我们去村后边一个龙潭。龙潭是东林溪上游的东支溪的一个水潭。源水从仰天湖而下,流水潺潺,从不间断。龙潭口立有一石碑,叫“龙潭口”。其背面刻有碑文,碑题“正堂郭公立碑”。内容大意是说在光绪六年次岁庚辰孟夏吉旦那天,来了一位隐退大员,在硐垟村前溪柴岭脚,村里干、周二姓的老者,和附近各村绅豪一起,共同订立一个过轿出资的公约。

    至此,我们走完了硐垟岭1.83公里的古道,触摸了一些古老的事迹和风尘。

    硐垟岭古道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综艺 00006 硐垟岭古道 2014-8-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