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阅读
3  4  
错别字里的刻骨乡愁
良心之鼓
《梭罗日记》
关于包雷渊
邱星伟文章入选
《温州百年风云》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8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关于包雷渊
2014-08-02

    关于包雷渊

    ——包宅访古之一

    ■许宗斌

    芙蓉包宅,这个位于雁荡山南麓、芙蓉港北岸的村庄原先叫中岙,因村中居民以包姓居多,后来改称包宅。包氏于南宋末自白石山迁来此地,传至元明之际,出了个著名人物包雷渊,人称包真人。乐清民间关于包真人的传说颇多,大抵是民间故事家的创作。地方志乘对包雷渊也有所记载,侯一元的《隆庆乐清县志》云:包雷渊,居雁山麓,自幼好睡,不事生业。及长,学道龙虎山,能呼召天将,祷雨常应,能以掌行五雷劾治妖祟,无不立效。病疟者,书符置水缸中,令饮之,悉愈。后为其妻所惑,戏召天将,天将不至,法遂衰。

    《道光乐清县志》和曾唯《广雁荡山志》,均引旧《温州府志》记包雷渊,内容与《隆庆乐清县志》同,但不言“自幼好睡,不事生业”和“后为其妻所惑,戏召天将”。此外,施元孚《雁荡山志》记雁荡山风兰,也涉及包雷渊,称“长徼山外及小芙蓉村各有大樟,兰生几遍,花发,香连数里,相传为法师包雷渊遗迹”。上述几种方志对包雷渊的介绍都嫌简略,因此这次我们到芙蓉包宅访古,就特别留意《芙蓉包氏宗谱》上有关包雷渊的资料。

    《芙蓉包氏宗谱》保存得较好,至今尚存同治丙寅(1866)和光绪庚子(1900)两种旧谱。我们在光绪庚子谱卷首中找到了有关包雷渊的诗文多篇,计有乐清训导、黄岩人鲍原弘的古风《赠雷渊包先生》、《歌雷渊公祷雨》,巡按监察御史、太邑人李匡的《最高楼·雷渊公旗幛词》一阕,曾绪言文《治蝗虫灵应序》一篇。这三位作者都是包雷渊同时代人。曾绪言《治蝗虫灵应序》道:

    雷渊包炼师继善,蓉川士族也。乃翁原彬先生素业儒,至雷渊始嗜老氏之学,超然有尘外趋。尝至龙虎山拜四十三代天师张公,公嘉之,命其徒蒋雷谷授以五雷书及正一斩邪之法,由是其学益进。值岁屡旱,邑令前后招至押召雷雨,辄应。举凡瓯越黄冠之士,咸推为巨擘云。

    文中所说“四十三代天师张公”即张宇初,是明代正一派著名道士,永乐初和其弟张宇清奉旨编修《道藏》,影响极大。

    曾绪言《治蝗虫灵应序》还详细记述了明永乐十八年(1420)秋乐清西乡蝗虫伤稼,地人迎包雷渊禳灾的经过。包雷渊自府城祈雨后被接回乐清,在西乡螾屿山设坛,“取铁牌数四,箓符章其上,撝呵之,命树穴口,乃禹步如有指麾状”,结果“物怪屏息,螟螣(蝗虫)殄灭”,本已枯萎了的禾稼都重新萌蘖。李匡的《雷渊公旗幛词》则写包雷渊祈雨之神:“一之日隐隐雷声震;二之日闪闪金蛇迅,感应绕坛前;三朝霖雨神龙倦,万顷银花稼穑鲜!”

    包氏宗谱里保存的有关包雷渊的诗文,可为研究乐清和温州道教信仰的历史提供素材。在包雷渊之前,乐清较知名的道教人物见于史志记载的,东晋时有张文君,北宋时有李少和。张文君属于早期丹鼎派,取法于葛洪,在乐成丹霞山(又叫白鹤山)下金溪畔设灶炼丹,炼的是外丹,因有余药掷入溪水在溪石上留下斑斑金星之说。李少和是永嘉人,人称李真人,在白石山玉虹洞辟谷修道。辟谷为内丹炼法之一。丹鼎派由炼外丹发展到炼内丹,最后形成全真道。与丹鼎派并列的有符箓派,源于汉代张陵的“五斗米道”,到元代融合发展为以龙虎宗为核心的正一道。包雷渊以及与他同时代、居乐成白鹤山双瀑潭侧的张日惺都属于这一派。包雷渊受法于龙虎山,以符箓斋醮为人祈福消灾,娶有妻室,都符合正一道的道轨。

    写诗赠包雷渊的鲍原弘是包雷渊的朋友。《温州府志》、《台州府志》、《隆庆乐清县志》、《道光乐清县志》均有传,可见他在温台一带是有影响的人物。《道光乐清县志》谓:鲍原宏,字元济(《台州府志》:鲍仁济,字原宏。)黄岩人。尝从陈鉴翁学,其源出于考亭。为文精密雄健,一主于理。洪武二十三年,由明经为乐清训导。性厚重,善淑人,诸生执经问难,为从容讲解,务通其旨。永乐初,授伊府纪善,进《治国要道十二章》,数以直言忤王,王不悦,将中以危法,元济先自归京师,王旋败,得免。晚家于乐。所著有《恕庵集》。

    鲍原弘于洪武二十三年(1890)来任乐清训导,期间曾为朱希晦的《云松巢集》作序,他在序中说:“初予在乐清咨访故老,得瑶川朱先生希晦,而惜其死矣。”永乐初,鲍原弘授伊府纪善,“伊府”当指伊王府,“纪善”为亲王府属官,掌讲授之职。第一代伊王系明太祖朱元璋与葛丽妃所生的庶子朱(木+彝),洪武二十四年封伊王,永乐六年(1408)到封地洛阳就藩。这个伊王极坏,在洛阳作恶多端,死于永乐十二年,死后被恶谥为“伊厉王”。鲍原弘在洛阳伊王府任纪善之职时,因直言谏阻得罪伊王,为避迫害逃归京师,因而后来得以免受牵连之祸。

    鲍原弘《赠雷渊鲍先生》诗云:

    ……桃花流水隔人世,山中石榻生寒烟。有客翩翩面如玉,远驾麒麟翳黄鹄。锄云湌霞饮石髓,名在赤霄之宝箓。步虚口诵锵璁珩,遍朝三十六玉皇。凤凰台上弄明月,龙虎山中扫秋霜。探璚笈,阅璚箱。叱咤风云,呵禁不祥。蛟螭遁逃海若藏,呼吸云气迴天光。袖出金丹,手援紫橐,访我于赤城之墟,丹丘之壑。酌琼浆,挥翠杓,谈长生之妙诀,寄虚声于寥廓。我今落魄天一涯,秋兰为佩荷为衣。行当挟策见天子,直扣九门排金扉。要待成功拂衣去,烂煮白石歌紫芝。尔乃约黄绮,招安期,叱风驭,扬云旗,骑二茅龙向天飞。

    由诗意推测,包雷渊曾往台州访鲍原弘,时间或在鲍原弘入仕之前。台州道教兴盛,是江南道教圣地,洞天福地有十二处之多,元明时黄岩委羽山成为全真道场,其影响力辐射到温州地区。道教两大派的共同目标都是得道成仙,在修炼方式上也互有吸收,如正一道也讲修炼内丹,全真道也使用符箓。包雷渊与鲍原弘大谈“长生妙诀”,后者表示要在挟策见天子、做一番俗世功业后再追随包雷渊修道求仙,“骑二茅龙向天飞”。

    鲍原弘《歌雷渊公祷雨》写包雷渊祷雨之神,可同曾绪言《治蝗虫灵应序》、李匡的《雷渊公旗幛词》相参看,诗云:

    雷渊道士瑶台仙,手攀银汉凌紫烟。昔日玄都受神诀,能走霹雳飞蜿蜒。祝融扇焰方焚熬,禾黍飘飘如枯蒿。上帝高居不可诉,坐令赤子纷嗷嗷。雷渊闻之目眥裂,檄召元螭叩天阙。帝叱女丁呼妇壬,复遣巫阳下持节。雷公劈山电母驱,九鲲杂沓群蛟趋。公家雨足私亦足,太史已作丰年书。南村老农桴土鼓,大儿行歌小儿舞。共纪雷渊第一功,编入豳诗赛田祖。雷渊雷渊与天通,愿渠飞上蓬莱宫,长辅玉皇调玉烛,十日一雨五日风!

    剥离其宗教色彩,可借以了解本地域历史上的自然灾害状况、社会心态及有关习俗。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人们无法抗拒自然灾害,包雷渊遂成了为民请命、解民于水火的英雄。古代的许多英雄传说或许都是这样形成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阅读 00004 关于包雷渊 2014-8-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