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之鼓 ■张剑 在物质与功利盛行的年代,人们的良心很容易被周遭的环境和内心的追求所异化。这种异化,既体现在公民心智觉醒的迟缓上,又表现于个体行为与良心导向背道而驰的现实语境中。于是在生活里,我们总会目睹许多荒诞且难以理解的乱象,比如“扶不起”的倒地老人,困于家中被母亲活活饿死的孩子,以及那个被伯母挖眼的无辜孩童。如果从传统的视角看,你会认为这些行为仅仅是因为良心的泯灭而导致,但读完徐贲《听良心的鼓声能走多远》(东方出版社)这本书后,你便会发现,促使良心异化的,其实并不是因为个体良心的泯灭,而是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还存在着比良心更强大的力量和权威在左右着人们的行为。 在作者看来,要找到这些力量和权威的来源,其根本的方式便是要完成心智的启蒙。因为心智启蒙的重大作用,就在于教导人们怎样认知自我,而一旦人们有了这种自我认知,他们才会发现自我性格中的愚蠢、冷漠、软弱以及贪婪这些性格弱点是怎样左右着他们的行为的。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个信仰匮乏、公共精神丧失约束力的当下,心智启蒙的难度可想而知。对此,徐贲开出的药方是要先形成一个自由、理性的公共讨论环境,并以此作为塑造公共价值观的起点,然后再利用公共价值观中的道德与理性去界定权力的行为边界,最后倒逼社会非正义失去滋生的土壤。但要看到的是,人对良心行为的认知与做出实际的良心行动毕竟是两码事,人性的幽暗与软弱也会在某些特定时刻限制人的良心行为。于此而言,心智的启蒙才更需要当下社会的长期坚持。 当然,在这条慢慢长路上,秉持自我良知并完成心智启蒙是走向目的地的一种方式,而除此之外, 与什么样的人结伴前行也是决定我们是否能到达终点的关键影响因素。作者在书中提到,如果我们与轻信、偏执、嫉妒、残忍为伍,我们到达的终点必定是一个更加黑暗的世界。反之,如果我们与宽容结伴而行,将公共价值中的公正和社会正义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那么,心智启蒙才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良心的鼓声才会因为找到了同行的知音走得更远。 事实上,个人良心的最终归宿,仍是指向社会共善。正是因为个人良心有了这种社会属性,社会的发展才会在众人的合力下朝着理性的方向走,但也恰是因为良心的这一属性,她才会在另一面展现出“民众德行与政治制度的各种因果关联。”比如制度作恶的力量会从我们身上夺走关心、仁慈、合作与爱的珍贵品质, 环境的改变会让我们变成更加残酷。但也正如作者所说,无论外界的因素多么复杂,抵抗的力量总是来源于内心,来自于每一个体的心智启蒙。从这个角度讲,良心与心智启蒙仍是互为因果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