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西街二位民国少将 ■南孔球 虹桥镇有多位民国少将,瑶岙的朱镜宙,北伐时任军需处长;东街的金惺史,高参;水坑的赵国孝,抗战在徐州作战有功,从上校团长擢升少将军法处长。而西街的另二位民国少将倪国经和倪光远却鲜为人知, 倪国经,又名宗彪、国珍,字延标,号世澄,出生于清光绪乙巳年(公元1905年)正月,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毕业于上海公学政经学,毕业后仕途通达。1930年任武汉特务室主任,1931年在哈尔滨接受前东铁督办公馆,设哈尔滨党部,1933年任江西特务室主任,1936年任中统浙赣铁路特务室主任,1938年任特别党部筹委会书记长(以上简历的资料来自《中统》一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版)。因他属于国民党中央统计局(中统),具有隐密性,亡故时间又较早,在1947年,故而知道的人不多。 倪国经喜欢写作,发表了不少文学作品。前几年其侄孙倪孟枢多方奔走搜寻,在重庆图书馆复印了《国民精神总动员之理论与实施》一书,中国国民党浙赣铁路特变党部印(1939);在复旦大学图书馆复印了1945年倪国经发表当时《民族正气》杂志第四卷第34、56期上论岳飞、袁崇焕等知名人物的评论,文中表达了他对岳飞这位民族英雄的由衷敬仰。对袁崇焕为国家效死的壮举,认为实在是军人的模苑,民族英雄的师表。 抗日战争,担任特务室主任的倪国经,是日本侵略者的眼中钉、肉中刺,他的行径遭到日寇情报部门的注意和窥视。在虹桥镇,比倪国经年纪小一点的老人中,流传一个故事:一次倪国经接受一个特殊任务,去沦陷区某地召开一个重要会议。倪国经乔装打扮,单身前往,经过日寇岗哨时,哨兵拿着倪国经的照片与来人对照。倪国经镇定自若,灵机一动,边看照片边指着另一个方向的街巷,对哨兵说:“倪国经在那。”哨兵脸一转,倪国经一霎间掏出手枪,击毙哨兵,回头飞腿就跑,因熟悉当地的街道小巷,才脱离险境。最后在郊区一个偏僻角落庙宇里召开了会议,布置了任务。故事带有传奇色彩,当时家乡人作为热门话题而津津乐道,街头巷尾谈论着。抗战胜利后,倪国经仍在铁路系统做事,地点转为上海闸北。一位姓何的老乡(同学)千方百计打听到他的地址,赴上海看望他,述述同窗之谊。倪国经推托不了,给足这位姓何同学的面子,在火车站一个办公室里接待了他,吩咐他回乡以后,绝不能把它的地址告诉任何人。后来他病逝于上海,灵枢安葬故里上沿村山上,前几年重修。 解放后,倪国经的家属成了四类分子,“特务”头子的遗孀遭受批斗,房屋被征用,开会端凳子,戴白手套扫地。而其子长大后,在西街开小店维持生计。 倪光远(1905—1982)出身于虹桥倪氏一户望族,祖父是庠生,父亲曾入讲武堂,是一位军人。他从上海东南医学院毕业后,穿上军装,投身国民党部队从事医务工作。由于刻苦钻研,医术高超,步步擢升,曾任国民党陆军第三、第八后方医院院长、中央后方休养总队总队长,授少将军衔。倪光远热爱家乡,对故里出来的青年外出求职,多方联系,介绍就业,尤其是学医学的学生,乐清在好几位是带出去的军医。在部队他与冯玉祥将军等有交往。解放前夕在四川起义。后经李德全(解放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部长、冯玉祥将军夫人)推荐在上海东南医院、博爱医院任医师,并当选为上海市徐汇区政协委员。后来一场突然的变故,使他陷入人生的冰点——因历史问题在肃反时受到审查,1958年押往安徽劳改农场,先后转辗在宿松、巢湖等地。然而因有一技之长,安置在医务室从医。 由于他在上海有广泛的人脉,农场干部或家属有疑难病征,在当地医疗水平难以冶愈,有求于他介绍上海医院或名医的,他有求必应,写信联络,获得好感。虽在囹圄,还算有点“自由”。直到1976年平反回沪,安置在天平医院。 后来,虹桥有人去上海看病,在人生地不熟的困窘下,他都热情帮助,联系有关医院,不顾年老体弱四处奔走,甚至携 “伴手”上病室看望,让家乡人感激万分。倪光远于1982年在上海逝世,骨灰安放在家乡杨湾山,魂归故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