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居民再教育:促进社会公平 ■王冬敏 目前,正是乐清新居民培训教育报名季。据悉,我市计划到2017年实现新居民成人中专、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合计招生2200人。新居民的学历培训将结合我市产业升级和减员增效的工作,通过校企合作、按需开班等模式开展学历技能培训。对参加培训的新居民,按规定取得毕业证书的,财政将给予3000元左右的补助,同时学校也将对学费进行减免。(6月24日《乐清日报》) 给新居民做学历技能培训,给予财政补助,是一项多赢的选择。首先符合了乐清发展的需要。乐清是个工业化社会,支撑产业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但乐清本土的孩子,高校毕业后,不少到北上广等大城市做“漂”一族了。现在,我市出台这项补贴机制,激励新居民来参加这项培训教育,对乐清产业发展人才断层缝隙起到一定弥合作用。 新居民参加学历技能培训,契合了这个群体的发展需要。限于条件,他们接受再教育的机会相对稀缺。现在有了这项优惠政策,对他们来说,是一次人在异乡的新机遇。改变命运,从接受知识开始。虽非培训所有的新居民,但三年时间培训2200多人,也是给这批新居民提供了提升自身素质、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管是新居民、新乐清人也好,或是外来务工者、农民工也好,种种称谓,都被赋予不同的政治涵义。其实,叫什么不是最关键的,对他们做什么才是最关键的。沿海与内地发展有差距,先发地区对落后地区的务工群体,进行培训再教育,这是对发展欠账的一次偿还。对新居民进行培训教育,还是乐清教育事业的一大利好。据报道,新居民培训教育试点学校共有4所。这些教育培训机构在获得了新的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培训对象的教育模式,为本市与其他地区开展对新居民的再教育,提供经验积累。 “政府埋单”成为21世纪以来常见的社会管理方式。随着社会发展与治理理念的转变,“财政买单”的面将越来越广泛,从建设财政走向民生财政,是个大趋势。在社会分层和阶层固化明显的今天,乐清培训教育新居民,正是促进社会公平之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作者为本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