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无须“躲猫猫” ■首席评论员 张全 《乐清女学霸707分或摘温州文科高考状元 北大已伸橄榄枝》,这次说的是乐清市乐成寄宿中学的高三文科班学生林娉伊。(中国乐清网6月23日发布) 年年有高考,年年有“状元”。今年与往年不同之处在于,高考成绩只向学生本人寄发,学校和当地教育部门可能掌握不了全面的情况,故这几天媒体对有关“高考状元”的报道,标题多标有“或”字,或在报道中注明“根据到某日已知成绩”。 媒体同行对报道的的严谨可以理解,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高考状元要“躲猫猫”。据说是为了防止各地借高考状元来炒作,所以分数不向社会公布,试图筑起一堵防火墙。其实,借用一句当下流行语说,不管你感不感兴趣,高考状元就在那里。只要以分数为主要依据的选拔模式不变,对“真状元”、“准状元”或“疑似状元”的借光、炒作就不会消停。这不,虽然没有了官方的分数排名,但校方和社会追捧状元的劲头仍然十足。哪里有吸引生源的需求,哪里就有状元的产生必然。 对高考状元不必捧杀或妖魔化。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下,凡经历高考者,都清楚登上状元宝座者,不但天资聪慧,而且学习勤奋,在学习计划性、时间规划方面都要有完美的表现。如此,经历高考者,深知高考状元的过人之处,佩服、尊敬之情油然而生,高考状元身上总归有我们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媒体从满足公众知情权角度出发,报道这样的新闻人物并无不妥。高考既然已经向全社会开放,顶尖者的成绩向全社会公布,也很自然。既然如此,像过去一样让官方来公布,更权威,也可以少些校际间的争论。 问题在于,将扭转应试教育弊端之努力,放在“封杀”高考状元之身上,颇有点像治骨髓之病,却在肌肤上涂药膏,很是莫名其妙。与此种思想相对应,微信上近日有《3300名高考状元 没有一位成为行业领袖》的帖子,意在证明高考状元“不行”。这忽略了高考状元某种程度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过度追捧和过度抹黑高考状元都因狭隘的人才观在作祟。高考状元只能代表即时即场考试的优胜者,并不能表明他或她在整个人生都能超越同龄人。高考状元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果不是因。治理一棵树,不在改善品种上下功夫,却在果子色泽上琢磨,难免有缘木求鱼之嫌。 存在必有其必然。社会对高考状元的追捧,除了对状元本身能力的欣赏,更表明社会对普罗大众改变自身身份机会的看重,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类似像高考这样相对平等的上升途径,已经不多了,且考且珍惜。破除应试教育之弊,根本不在于考试和教学本身,而在于教育机制、用人体制乃至经济社会的整体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