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让“帮凶”零成本 ■朱慧松 连日来,柳市公安分局接到多起报案,作案手段大致相同,都是骗子打电话给受害人,称生育女孩可以领取生育补贴,需要提供银行账号,并到ATM机前操作取钱。6月18日,刚生了孩子一个多月的江西籍新妈妈李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陷阱,被骗19000元。(6月20日《乐清日报》) 这件事中,固然有骗子狡猾、受害者大意的因素,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骗子能准确说出受害者的相关信息,对产妇的姓名、电话号码甚至床号都一清二楚,这样受害者以为是官方来电,这才放松了警惕。骗子又不是受害者肚里的蛔虫,他是怎么知道这些情况的? 对于各种电信诈骗案件,人们已经有审丑疲劳了,诸如市民买车、买房、生孩子、报考、求学后,相关骗局接踵而至的事情成了家常便饭。骗子说得头头是道,对受害者带有隐私性的信息了如指掌,这样迷惑性就很大了。 其实骗子想弄到这些东西绝非难事,网上公开、半公开叫卖公民个人信息的情况屡见不鲜。卖家很有“诚信”,声称能确保准确率,能先验货再付款。而卖家又是从哪里搞到这些信息的呢?这不免让人浮想联翩,人们给有关单位留下相关信息后,一些人将这当成了摇钱树,售卖给了别有用心者,再经过层层转卖,隐私就可能成了尽人皆知。 平心而论,对于此等骗局,职能部门一直在严查,骗子落网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可为何类似案件还是层出不穷呢?恐怕一个重要原因是骗子落网,那些叫卖、泄漏私人信息,充当骗子“帮凶”者却可能依旧逍遥法外。若是“帮凶”能从中牟取暴利,又是零成本,自然肆无忌惮了,利欲熏心之徒能轻而易举地弄到公民个人信息,类似骗局自然会不断冒出来。 因此抓住骗子后,还务必顺藤摸瓜、一查到底,揪出“帮凶”,将其绳之以法。就拿市民生孩子来说,知道相关信息的单位就这么几家,有关方面要好好查查,让“帮凶”能“享受”和骗子一样的“待遇”。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更加严密的防范体系,杜绝公民个人信息被泄漏情况的发生。若是利欲熏心之徒无法弄到公民个人信息,想忽悠也无从下手。相信这样,类似骗局会大幅减少。 (作者为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