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孔丽琴)乐清大地的沧海变迁,百姓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昨天,记者从全市地方志工作暨二轮修志动员大会上获悉,我市第二轮修志工作已全面启动,市民看得到、感受得着的变化都有望记录进最新版的《乐清市志》。 众所周知,乐清有1600多年的历史,区域文明之所以绵延至今,志书的承续传载功不可没。从南宋淳熙到清光绪年间,共修成县志7部、专志20多部,这些志书客观真实地记载了前人创造的优秀文明,形成了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地方文化,是传承区域文明的珍贵史料。 新中国成立后,我市第一轮修志工作于1986年启动,志书下限1990年,2000年完成出版。同时,先后完成部门及专业志28部,乡镇、村志14部。根据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编修一次。我市本轮修志距前志下限已有24年。这20多年,乐清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其间恰逢1993年乐清撤县设市、2011年乐清乡镇合并等重大历史节点。 “过去,修编地方志并没有时间要求,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出台后,可令地方志修编更具规范化和制度化。”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项宏志介绍,本轮《乐清市志》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详细记述乐清人民的创造成果和奋斗历程,展现乐清大地的地域风貌和风土人情,在传播和弘扬乐清地域文化的广度和深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本轮《乐清市志》的年限跨度为1991年到2013年,规模为200万字左右,约600余幅图片,参与的承编单位近180家。内容涉及20余年间,乐清改革开放以来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发展的资料。计划于2015年10月前完成各分志初稿,2018年出版。 代市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任林亦俊出席会议并讲话。林亦俊指出,各承编单位要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切实增强做好地方志编修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明确任务,把握重点,严格对照时间节点和进度要求,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在求实、求准、求精上下功夫,确保志书质量;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全力保障地方志编修工作顺利开展。 会上聘任廖意军为《乐清市志》(1991~2013)主编,徐妙海为副主编。市政协副主席万昌春出席会议。 身边点滴变化 有望载进市志 我市二轮修志工作全面启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