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论 S hiping ■朱慧松 垃圾河里的垃圾不是“土生土长”的,大都是被村民随意乱扔的。这一方面有部分村民素质不高、欠缺文明意识的因素,另一方面恐怕也说明村民想扔垃圾可能不是太方便。同时乱扔垃圾的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自然是为所欲为。 对此,有关方面要对症下药,多措并举。如加强宣传,通过乡村大喇叭等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宣传,提高村民的文明意识,让“五水共治,润泽乐清”的意识深入人心。在此基础上,设置更多的环卫设施,在最大程度上为村民提供便利,让垃圾有地方可扔。同时以河道为核心,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如在河道周边修建小花园、健身场地等。这里成了村民的乐园,人们还忍心“下黑手”吗? 当然,即便宣传、引导力度再大,或许还会有极少数人不自觉。因此在管理上要落实到人,同时组建志愿者队伍,对乱扔垃圾的行为给予劝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相信河道不仅能“变清”,更能“保清”。 而在其他领域也有类似情况,往往在问题严重了,群众反映强烈后,职能部门展开声势浩大的集中整治行动,一时间不良现象大幅减少。这样的集中整治看似药到病除、立竿见影,实际上是治标不治本。不良现象是去也匆匆、来也匆匆,等集中整治行动一结束,马上死灰复燃。集中整治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成了昙花一现。 因此应对各种不良现象的最好“药方”是抓好日常监管,当各种问题刚露出苗头时就强化管理,不给其滋生、扩大的土壤,将其遏制在萌芽状态。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效管理,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珠北垃圾河 事件:珠北河道全长1.66公里。沿河村民顺手将生活垃圾扔在河里,河面垃圾没有及时处理越积越多。今年,该河道被清江镇认定为垃圾河。4天前,清江镇雇了8个人清理河道垃圾,珠北村也有10名村民义务参加整治。几天下来,河道垃圾清理了一大半。“农用拖拉机每天要运输100多车的垃圾,4天拉了400多车。”珠北村党支部书记林孙孝说,当天早上组织了几百名村民看河道治理情况,“给村民一种切身体会,回想这些年都往河里扔了多少垃圾,以后大家互相监督,共同保护家门口的河流。” (6月14日《乐清日报》) (请漫画作者告知联系方式,以便奉上稿酬) ■程绍德 为了改变“垃圾围村”的状况,各地政府其实也做出不少的努力,经常派人对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可无数事实证明,仅仅依靠清理不过是锯箭疗伤,村民乱倒垃圾的坏习惯不得到改正,政府花费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换不来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据报道,为了调查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广东省梅州市住建局曾对G205蕉岭、梅县沿线乡镇开展暗访行动,发现多个乡镇卫生环境较差,垃圾成堆,而梅县石扇、城东两镇情况则不相同。究其原因,是这两镇道路旁均建了不少敞开式垃圾池,有的旁边还竖立了“卫生公约”,约定村民们共同爱护公共设施、垃圾要进池并定期清理按时清运。很显然,一个村镇卫生环境状况如何,村民是否乱倒垃圾,与当地政府的态度和工作思路有着很大的关系。 为了落实河道保洁工作,清江镇采取生态保护法,雇村民清理河道生活垃圾和水草浮萍,并形成长效机制每天打捞浮萍。但我以为,杜绝“清水河”变“垃圾河”,应重在预防而不是清理。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投入,形成一体化运行的垃圾处理体系,引导村民正确处理生活垃圾;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手段、奖惩措施等,增强村民环境意识,逐步转变多年来形成的不良垃圾处理习惯,这才是治水的根本。 治水要先改正村民的不良习惯 需要设置固定的倒垃圾的地方 ■王军荣 一条全长只有1.66 公里的河,清理的垃圾竟然有400多车,这算是名副其实的“垃圾河”。在垃圾清理之后,河道变得很干净了,可有一个问题,“垃圾河”会不会卷土重来? 那么多的垃圾,从何而来?显然是周边的村民乱倒的,因为第一个人往河里倒垃圾没事,接着就有第二个第三个人倒了;一天倒了,没事,那接下来就天天倒了。这就是典型的“破窗效应”。 河道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保护,清理之后,难道就能够杜绝乱倒垃圾吗?如果村民没有护河意识,如果村民们仍然没有更好的地方倒垃圾,说不定仍然会偷偷地往河道里倒垃圾。 如何防止“垃圾河”卷土重来?其一,需要加强宣传,提高村民的护河意识;其二,则需要设置固定的倒垃圾的地方;其三,需要组织村民志愿队,进行巡逻,一旦发现及时阻止;其四,需要制定村民公约,制止村民向河道里乱倒垃圾的行为,对于屡劝不止的村民进行惩罚。 不仅要“变清” 更要“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