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受助到助人 2006年是黄女士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这一年,患有眼疾的黄女士做过多次眼部手术,医药费花了不少,生活拮据,两个孩子那年又同时考上了大学,而学费都没有着落。无奈之下她拨打了市长专线电话求助,后来得到政府救助,获得6000元的助学款,两个孩子顺利迈进了大学校园。 也是从那时起,黄女士许下心愿,将来有能力了一定要回报社会,还了这笔“心债”。通过6年省吃俭用,2012年,黄女士终于攒够了6000元,她又通过12345市长专线,将6000元钱交到了柳市慈善分会,希望工作人员将这笔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本报2012年4月12日曾报道) 黄女士的“还钱”之举,感动了市长专线每一位工作人员。 省吃俭用攒钱助学 转眼又两年过去了,没想到昨天黄女士再次打电话给市长热线,这一次她要捐款10000元给特殊教育学校的盲童。 “我眼睛不好,也没办法去银行汇款,只能麻烦你们市长专线帮我联系,将这10000元捐给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黄女士拨打12345市长专线时说,因为有相同的经历,她特别能感受盲人的孤独和无奈,所以,她想把这两年攒下的10000元钱都捐出来,帮助那些有视力障碍的孩子。随后,市长专线工作人员联系了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负责人,并约好时间一起前往捐款。 昨日上午,记者跟随市长专线工作人员、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工作人员来到黄女士所在的村子,因她行走不便,前来迎接的是她丈夫,只见他一身灰旧的衬衣和裤子,头发凌乱,虽然言语不多,但脸上始终保持着微笑。 在黄女士家,记者看到房子很陈旧,地面、墙体、天花板等都没有任何装修,屋内摆设的家具很少,条件十分简陋。坐在椅子上的黄女士带着一副高度数的眼镜,她热情招呼一行人坐下。同两年前憔悴的面容相比,如今她的脸上多了一份平静和柔和。 原来,在这两年里,曾饱受眼疾折磨的黄女士病情有所好转,不再像以前那样因整晚头疼而坐等天亮了,她说她的睡眠也改善了,心情也愉悦了许多,现在戴的老花镜度数有1600度,能看清身边的物体,为此,她又做了点小生意赚钱。 而触动黄女士捐款给温州特殊教育学校的想法源于一次偶然,那天她听到电视里说一名患有眼疾的小孩因无钱治疗而落下残疾后,心里便涌起一阵阵酸痛,便下定决心,尽己所能帮助盲童。 渴望盲童得到社会重视 其实,黄女士在小时候就发现自己视力不好,尤其是晚上关灯睡觉时,她感觉眼前一道道亮光闪过,那种感觉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她曾向父母说起这奇怪的感受,但父母并没有当一回事,简单地认为是她白天玩累了,晚上才会有这样的幻觉。黄女士说如果当时父母能及早发现和重视,也许她的眼疾不会这么严重,当她读完初中时,视力越来越差,近乎看不见,无奈辍学。 “因为眼睛不好,在农村里经常会受人嘲笑和捉弄。”黄女士说,让她记忆最深刻的就是有村民会故意指着别人告诉她:“那是你爸爸,快叫!”因视力不好,她看不清面前的人,就一次次喊别人爸爸,引来的却是一阵戏谑的笑声。 黄女士感慨地说:“我的童年是痛苦的,一点都不快乐。”每当在外面受欺负后,她只能躲在房间或被窝里偷偷哭泣,任何人都无法理解她的内心世界。 说到这里,黄女士起身从包里拿出一叠现金交到温州特殊教育学校负责人手中,她希望学校能将这笔钱用到视力障碍的孩子身上,也呼吁老师和家长们能多关心盲童的内心世界,多点耐心和引导,让他们的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这样孩子们长大步入社会后,更有信心和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 全家人支持捐款助学 对有些家庭来说,拿出10000元不算什么,但对黄女士来说,拿出这笔钱不容易,这一张张百元钞票,是她两年来风雨无阻做小买卖赚来的,她希望能帮到盲童们。 黄女士的丈夫在经营一个小规模的饲养场,随时需要钱;她的两个孩子一个创业,一个已成家,也很需要钱;而黄女士的眼疾没有痊愈,每天仍需要靠吃药和滴眼药水来治疗,也需要钱。但当她准备拿出这10000元钱捐给盲童时,她的家人全都支持,没人反对。 “只要她开心,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我们都支持她。”黄女士的丈夫腼腆地说。 8年前她因眼疾接受6000元捐助 2年前她捐款6000元还了这笔“心债” 如今她省吃俭用捐助盲童1万元 ■记者 杨海虹 通讯员 虞如秋 在柳市,有这样一位普通农村妇女,50多岁的她是一名视觉障碍者,家庭条件一般,但她从一名受助者变为一名助人者,用实际行动传递正能量。8年来,她节衣缩食、省吃俭用,将辛苦赚来的钱都存起来行善。昨日,黄女士再一次通过12345市长专线,将一万元捐款交到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希望这笔钱给特教学校的那些盲童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