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乌贼 ■赵章盛 乌贼又称目鱼、墨鱼,属软壳八脚类,腹中有墨水,遇敌侵犯时,即行喷出,搞混一片海水,溜之大吉,故称乌贼。晒干称明脯干,有清凉明目之功效,中药海螵蛸即乌贼之骨。乌贼游动是靠头部八脚张合击水往后退去,速度很快,故有“乌贼活溜溜,一日一夜游九洲”之说。每年到清明后,谷雨、立夏季节,向近海靠拢,在岩边产卵。趁此季节,沿海农民,临时组成三四人一伙,采用木船河泥溜和小型拖网,出海捕捞。小型拖网的结构是:采用一根实肚筋竹,称为拖担筇,约二人多长;再由苧麻用手搓成一根绳子,将铜钱或铁钱再间入几个榆树木轮盘和拖排穿成一串,称为铜钱纲;再将铜钱纲系在拖担筇两端的千斤纽上;再由两根筇吊绳子,一端锁在拖担筇上,一端锁在铜钱纲上,从中间吊起,形成三个网门,使拖担筇全身受力;再将网的下口结合在铜钱纲拖排一端的小绳上;网的上囗结合在拖担筇上;在网的上爿中间,扎上适量桐木浮子板,将网的上皮浮起;在网袋尾部放一个泛筒,将网袋半浮沉在水中;再在拖担筇上系上一条苏护绊,连接一条二十多米长的盈握拖绳;这样,一张乌贼拖网基本完成。除拖绳外,正张拖网重量约二十多斤。 拖乌贼有两个渔场可以作业,到北洋大陈山或南洋北麂渔场,如果到大陈,所使用的船支、工具、粮食、燃料等都得用大船运去。而到北麂的,则由自己用河泥溜将所需物资运去,但出门必须择黄道吉日,到神庙许愿保平安,听广播气象消息,天气晴和,方可出门。从内河绞坝出海,离瓯江口,经过门正、霓屿嘴、大衢、南策、双排、尖角等岛屿,风平浪静三人用桨划,到达目的地北麂,约需四五个小时。如果风力风向适当,可使用布帆行舟,人省力速度又快。到达北麂后,有的人租住在北麂岛上,在这范围,北麂算个大岛,有街道商店。周边有很多小岛和孤屿,如明脯山、小明脯、筲箕屿、北孤岛、北平礁、白头礁等。大部分人都在周围无人的荒岛上挖个厂基,自搭厂棚居住,在岛上拣些平正的石头作为床铺,割些茅草摊在上面,放上一领草席,这就是四个人的床铺了,包括卧室、仓库、厨房在内不足十平米。睡在冷地上,常有毒蛇蜈蚣出没伤人,随着天气的变暖,蚊子夜叮人,苍蝇绕口飞。若逢雨天,拖来的乌贼才晒半干,堆放在厂棚里变质腐烂和腌在桶里的乌贼蛋散发恶臭,令人作呕。两个来月的海岛生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乌贼不是每年都有旺发,要靠运气,靠机遇。虽然以前东海乌贼资源是丰富的,但由于气候、风向、流水等因索,很难确定年成好坏,有时连续一月未见乌贼,只得耐心等待,老渔民用句谚语“一潮发起大财主,两潮打过作富翁”来作自我安慰。拖乌贼是谋生中最艰苦最危险的差使,若有乌贼发起,不管白天黑夜,发风下雨,都要出洋作业,若逢恶劣天气,时有意外发生,古人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实不虚谬。如果所驻之岛周边没有乌贼,就带饭到其他岛上寻找。拖乌贼是靠近岩边作业,不是每个地方都可以下网的,老拖手根据多年经验积累,能基本掌握几个拖地的水底复杂地形,才可放网,否则网放下去就会被岩石勾住,网被撕破。一支船上作业,一般三个人,两人划船,一人放网握拖,找到拖地,拖手将网撒下,放出拖绳握住,船往前划,同时拉动拖网,到一定住置收网,抽绳将网拉上,从网袋尾部放出乌贼。因为乌贼产卵,驻在海底岩上,拖网随着船往前划拉动,铜钱在海底岩上滚动,发出声响,乌贼被惊离岩浮起,被拖入网中。乌贼刚被捕上时,背部花纹变换着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同时嘴里喷出墨水,发出呼呼之声,稍后就寿终正寝了。拖乌贼分头水、二水、三水,头水乌贼肥大,二水一般,三水瘦小。到将近夏至季节,结束捕捞,拆厂棚还洋。回家后,第一件事到庙里还愿。其次是作顺风,设便宴请亲邻好友喝酒,庆祝顺利平安。还要拿乌贼干、乌贼卵送亲朋,闹热一番。 现在市场上很难找到正宗乌贼,有几个也都是冬乌,骨的尾部有一根刺。到底是何原因,会使乌贼绝迹,谁也说不清楚。听说去年有大量乌贼苗投放在长江口东海区域,未知效果如何,能否恢复昔日风光,我们试目以待吧!现将本人六十述怀诗中一首写拖乌贼的七律作为结尾: 坎坷人生味亦浓,三春北麂雨濛濛。 栖身孤岛茅棚屋,放网扁舟蓑笠翁。 风静山推平顶浪,鸥来海卷白头峰。 晚归罢桨收帆后,万里波心夕照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