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眼看天下 S hiping 今天为什么还要教孩子们写信 ■首席评论员 张全 连日来,仙溪镇福溪学校的教师们都在收集学生们写给妈妈的信,认真核实每封信的地址和邮编,还在每封信的开头印了一段导语。仙溪镇计生办还为每个学生另外准备了两个贴了邮票的信封及信纸,希望家长们能回信。这个学校136名学生中有125名为留守儿童。(本报昨日报道) 纵然我们已经来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很多留守孩子也拥有了手机,与远方父母的联系非常方便。那么教孩子写信的意义何在呢? 首先在于传递“真”情。古代,人对亲人的的感情大多通过口信或文字来传达,所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或“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到了现在,摁摁手机键盘,只要有无线信号,你的亲人就能即时知道你在干什么。但是,信函的作用仍不能完全被短信微信微博所取代。 科技的发展最好处在于让字写得很糟糕的人,也能“写”出标准划一的印刷体。但是问题也在于,这种技术让人在书写时所传达的其他信息被屏蔽掉了。比如涂改之处,比如书写的字迹所流露的感情色彩,还有媒质本身所透露的信息,往往比文字本身所传达的东西更可贵。颜真卿的《祭侄帖》,落笔劲健利落,与其平时的雍容大度大相径庭,且有大量的涂改之处,表露出他对侄子遭叛军杀害的悲愤之情。阅读碑帖,比读文章本身要深刻得多。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读书人更愿意读纸质书的原因。一本久远前读过的书,其中的一张书签,或夹在其中的一片枯叶,可能会引发出你的一段思绪。 回过头来,就福溪学校指导学生给母亲写信这个新闻,笔者一时出于好奇,向采访记者要了几份学生信件的照片,其中一名学生写得特别吸引人: 妈妈,我想对你说,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不是您付出一切的力量,我不能到这个世界。您离开了我,但我不会怪您,因为那是您选的路。 妈妈,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您抽出十天时间,就你和我一起去一下云南,因为特别想看一下母亲的家乡。我的手机号码:1xxxxxxxxxx。 字写得有些歪扭,却透出了一个独特的信息,这个孩子的父母已经离异,他(她)已承受了同龄孩子所没有的早熟。孩子的信所透露的,与老师所印在前面的导语“因为我们知道你在外地辛勤劳动是为了给我们一个美好的未来”的设置初衷完全不同,但这封信所透露的一个孩子的精神世界,比一般留守儿童的思母之情更为独特深刻。 这就是个人书信的价值,可以与世界主流不一样,但能独立表达个人的认识与心声。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教会他们独立地表达自己的声音,这,或许构成教他们写信的最好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