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质朴实用才是购车的真谛
■郑茜
本期我们和各位车友谈谈购车的真谛是什么,就此记者采访了乐清电台FM995“爱车总动员”嘉宾主持,国家注册高级估价师、汽车碰撞估损师张驰宇。
记者:大家常常谈论哪款车好或不好,其实每个汽车品牌都有自己的优缺点。
张驰宇:是的,有了评判标准才能谈好或不好。普桑虽然车型老,但性能稳定,维修便宜。宝马奔驰高端大气,但配件贵,贬值率高。中端的老三样——凯美瑞、雅阁、帕萨特性能稳定,价格适中,但重车率高。山寨车一定不好吗?也不绝对,它们便宜又大块。奥拓、乐驰块头小,不过它们的长处是省油,而且容易停车。所以,好或者不好,关键是看是否适合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当然,最关键的还是由钱包鼓瘪决定。
记者:帮别人参谋时,你怎样判定什么车型适合对方?
张驰宇:我一般会问对方3个问题:预算多少?买车的用途?喜欢什么类型?准车主告知后,我大致就知道他的需求车型。预算可以大幅度缩小选车范围。获悉用途方便选择车型品牌。如果仅是上班买菜接娃的代步车,那么,首选我会推荐省油、车身短、维修方便之类的两厢车型。例如高尔夫、波罗、致炫、飞度。因为购车者的侧重点在方便生活。
如果购车者开个小店,需要拉人带货,那么五菱长安会是他的首选,因为这种车型最大的优点就是实用且不容易坏。若是有钱的企业主,车大、配置高、后座空间充足的奔驰宝马,会让他面子十足。此外,爱好户外的市民,我会推荐SUV。
我倾向于从理性、技术的角度去推荐那些经济又适用的车型。
记者:市民常说车子要越买越好,你是怎么看的?
张驰宇:买了10万元的车,起码得换15-20万元的汽车。再换,就得上30-40万元的。似乎不这样换车,就证明生活是在走下坡路。这种观点,颇能代表一部分人的生活理念。我的理解是,汽车只是工具,够用就好了,就像螺丝刀扳手,每丢一把,再买时不可能都得买把更好的。这种消费观,令人不胜压力。按照这个理论,换个几次后只有劳斯莱斯、布加迪威龙之类令人高山仰止的车型了。
在欧洲的小城市,每当我看见豪车车主孤独的坐在司机位,在拥挤的车流中挪腾转移时,总是想他们为什么不轻松点开个小车一闪而过。所以,依靠品牌或者车型大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是件很累人的事。
记者:买奔驰最实用的是E级,宝马则是5系,这说法对吗?
张驰宇:这又是一种带有普遍论调的观点。这个观点的基础是,买豪车起码要中等级别,否则就是装土豪。
品牌的分类,是按照不同的定位来分的,而不是说宝马7系一定比5系好,5系又比3系好,它们只是适用范围不同。比如居家适合3系,居家兼商务就是5系,7系是纯商务用车。其实,3系的操控远高于5系,奥迪Q3技术比Q5新,20多万元的奔驰新A160,技术远远高于同类车型,奔驰新S400已经把同级的奥迪A8、宝马7系拉开一代的差距。
记者:生活中,我常常看到越野车被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张驰宇:越野车是为越野而特别设计的汽车。但是在城市中行驶时,它庞大的身材、惊人的油耗以及复杂的结构反而成了阻碍。不少人用越野车上班买菜。那它的底盘升降、四轮驱动、电子差速锁等设置,即使再好也成了累赘。
轿车行李箱和越野车行李箱只差一两百升容量,若大部分时间都空着行李箱,这点区别也就更微乎其微了。越野车视线确实好,轿车通常离地17cm,越野车离地23cm,这6cm之差的后果是风阻系数大大高出,还需支付不菲的油耗。越野车更是因为重心高,牺牲了操控。在高速上,轿车的操控性要好于越野车。
记者:很多人把买低配车跟“没钱就别买车”这种陈腐论调关联到一起。高配车型一定比低配好吗?
张驰宇:买低配车好处多多。首先是实惠,低配价格往往用来跟其他竞品车型打价格战,因此定价符合市场逻辑。高配置的真皮、天窗、导航之类较为实用,但是底盘升降、巡航定速、座椅加热、冰箱、后座电视、记忆储存、遥控启动等功能,车主能用到几回?
低配不一定不安全。再低配的车,气囊、ABS、EBD、ASR、铝合金溃缩框架这些一样都不会少,和高配车基本无异,厂家当然也不会去冒这个风险。至于高配车,纯粹是锦上添花,而且这“花”往往还得卖高价,以高配的名义顺利的从你口袋掏钱。
高配添置的产品,即使常常用,为此多花几万元也不划算,倒不如自己买了低配后再安装,价格却可便宜数倍。只有厂家的货才是原装吗?厂家所有的配件都是由供货商提供,供货商的货也会流到市场上,所以消费者去装潢店完全可以装出和厂家一模一样的产品,而价格只是原价的三分之一。保修问题也无须担心,和厂家一样,在装潢店购买的产品也有1年的保质期。
记者:有一类“数据派”购车者, 一谈到车就说马力多少匹、加速时间多少、扭矩多少、发动机是否缸内直喷、变速箱是几速、是否DSG等术语。这样来判定汽车的优劣科学吗?
张驰宇:这一类人偏好数据,但靠简单的技术堆砌不能成功的塑造一个品牌。一个成熟的品牌,它一定没有明显的短处,且达到了各方面的均衡,各个部件调校成熟。所以某些品牌靠堆砌配置,制造某个特别惊人的数据来哗众取宠,其实是很不成熟的表现,消费者当擦亮眼珠。
又想起当年的普桑,这个该送进博物馆的车型至今仍欢快地在各地“服役”。实用、耐用、简单、质朴,不正是一台行走机器的本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