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为了高考 高考又为了什么 ■李晓亮 过几天就高考了。这节骨眼上,陕西长武县偏发生“6名学生围殴老师”这档子事儿。按说事实清楚,案情明确,无论如何,围殴之事,板上钉钉,至今,被打曹老师还在医院躺着呢。所以如何定罪,只需照常纳入司法轨道即可。 偏偏打人新闻还有另一关注点:“教育局、学校协调暂不报警。”就是说,原本议定先不惊动警方,私下协调解决,理由自然是“为了高考”——“等高考结束再处理”。这也是此事最惹争议之处——“法律是否要为高考让路”? 公众疑问是,如此品性,就算参加高考,乃至考入大学,继续深造,若将来仍未过做人这最基本的一关,即便学业出众,可是品性卑劣,甚至凶残暴戾,那这种“高材生”再多,又于社会何益? 好在,后续新闻跟进,参与围殴的6名学生已被立案调查(6月3日《华商报》)。不过,虽已立案,涉案者也已被带走调查,但不管是警方还是校方,在如何处理上,仍是特事特办思维——“等高考结束再处罚”。理由自然还是多年求学不易,不要影响高考。 原先“暂不报警”,是为高考;现虽已立案,却特事特办,还是为了高考。不是说执法不能有自由裁量权,而是我们能否多问一句,既然一切为了高考,那高考又是为了什么? 这个当然不是单问警方,而是问学生问家长问学校问每一个社会人。谁能给出靠谱的答案?其实我这是故意虚张声势,最现实的答案,其实也是“标准答案”,当然就是为考大学,为今后毕业能找个好工作,能过得舒服点儿。 当不是在应试试卷上,而是在影响亿万人公共生活的现实生活中,某项活动有了“标准答案”,其实这事儿某些方面可能就有悖初衷,甚至“走偏”得有些离谱了。不管高考还是别的考试,本只是社会选贤任能的一个考核选拔标准。但是,当高考成为纸面分数大战,成为学生特别是寒门子弟晋升唯一通道,成为一项为今后立足而前置的残酷的社会战争,这时说一切为了“高考”,其实早已超出考试本意,而是另有所指。把应考弄成“备战”,讽刺的是这里的“备战”却几乎完全贴合词语本义——就是一场战争。 你看看《舌尖》二最终集,那个高中淹没在纷飞书页纸片中的镜头,你会发现,撕书狂欢就是破釜沉舟的翻版。这不还是打仗思维吗?可书,本不该只是撕来发泄表决心的东西。如果还身在校园还未离开书卷气,就只记得拳头棍棒解决问题,只有战斗战争思维;如果我们都读不懂书的意义——不仅指那些无用的课本教材——那么我们学习我们高考以及之后各种考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作者为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