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溪花坦今何在? ■杨坚 汽车从104国道乐清段白箬岙岭下来,过水涨大桥一路驶向东北,左边车窗外,远远近近间,雁荡山余脉逶迤而来;右边沿溪是三个叫花坦的村庄,让人产生一种想象:上花坦、中花坦和下花坦。山在国道的左边,水在国道的右边;这山就是荆山,这水就是蒲溪,蒲溪集乐清东北部群山万壑之水东汇于此入海,潮水上涨也至此,故名水涨,旧亦称涨川或涨溪。 民国期间,因以其地临蒲溪,曾改称临溪,后来因为与苍南的灵溪同音,复名水涨。我认为水涨之名,名副其实,最能体现水之风貌。潮水涨上涨落,与蒲溪入海口相交、相吻或相互融合,在山水之处,在咸淡之间,一个“涨”字串起了古今水涨所有的日子。 明永乐《乐清县志》称此地为水涨,我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这里称涨川?涨川过于文雅和书面,水涨既通俗又不落俗套,直白又不失内涵,比之临溪更具地域文化之味。在水涨,蒲溪两岸,每一个村庄有其独具一格的名字。如蒲溪溪流入海口的转弯处,叫蒲湾;盛宅下则是古时候盛姓人聚族而居,故名盛宅,后在盛宅下方又发展成村,因称盛宅下;后垟门,先有郭姓人在此建村,后有杨姓人迁入,故名后杨门,“垟”和“杨”方言同音,讹为后垟门;而上花坦、中花坦和下花坦三个村,据《乐清地名志》记载,中花坦村位于杨宅中部,有旧时所筑八卦图花纹的道坦,故称中花坦;上花坦村因居三个花坦的上首,故称上花坦;小花坦因村中有八卦图纹的小道坦,故名小花坦。 其一,三个花坦村,皆因与八卦图花纹有关的衜坦而得名。这些花坦与仙溪的花坦村字同义不同,这里不是鲜花盛开的平坦,而是 “衜”坦,“衜”古同“道”,道坦就是院落的意思。其二,三个花坦村名与杨宅有关,皆因杨宅里八卦图花纹的道坦。只是这座杨宅造于什么时代?又是何人所造? 据《涨溪杨氏宗谱》记载,700多年前即宋绍定年间(1228—1233),柽屿的杨公辑入赘北冈夏氏,他登上北冈岭遥望涨川,发现这里“野旷土肥,山水钟会”,他“遂挈其妻子而卜居于此”,于是他成了现在水涨杨氏的始迁祖。 水涨的杨氏先祖原是关西人,据说是东汉太尉杨震后裔,先迁徙福建福州。唐安史之乱时为了避难,有一位叫杨再一的人又带着族姓,从福建航海来到了温州,登陆定居乐清山门乡柽屿中岙。那时乐清的山门乡,相当于整个乐清的东北部,包括现在的大荆、雁荡,仙溪等地及温岭、黄岩一部分。据我初步考证推断,过去的山门乡柽屿中岙极有可能就是现在的温岭青屿一带,青屿位于乐清雾湖与温岭交界附近,与水涨近在咫尺,也处在乐清湾北部海角上,青屿的大麦坑杨氏与乐清水涨杨氏同宗,更是一个佐证。 我无法想像,水涨杨氏当时的宅第是如何的气派?杨宅里几个道坦(院落)镶嵌或修筑的八卦图花纹肯定非常有名,以至后来形成的三个相互连接村落的村名,竟然也以此为名。我更不知道,在400多年前的某一天,南閤章纶的从侄章玄梅,这位从江西湖口县令位置上退下来的诗人,无事闲游到涨溪,诗人很浪漫也很风雅,乘竹筏在溪上一边饮酒一边吟诗,写下了《先遗古迹诗》16篇,诗歌描述了水涨16处的古迹风光,我不知道,章玄梅有没有在诗中提到杨宅里八卦图花纹的道坦呢? 蒲溪在此东流入海,日夜不息。涨溪两岸,隔林烟火,长川如镜,天地如洗。高速公路和动车铁路高架桥横越海口,气势如虹。沧海桑田,岁月总被雨打风吹去,待我来时,杨宅道坦里八卦图花纹早已湮灭,无从寻觅,空留下三个花坦村庄的地名,让我无限幽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