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常权 通讯员 胡晓霞
根据《浙江省2014年海洋禁渔通告》,6月1日起,刺网类、拖网类作业渔船停止作业。浩渺东海,船进港、网入仓,陆续进入了休渔期。其中,刺网类作业到8月1日12时结束,拖网类作业休渔时间到9月16日12时结束。
今年休渔期的亮点是增加了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通告规定:核心区4月16日12时至7月1日12时,禁止所有捕捞作业生产。
休渔,意味着市场上的海鲜要少了。今年的休渔是怎样安排的?与往年相比有哪些变化,对渔业生产、市场供应会产生哪些影响?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渔业部门、渔老大和市场经营者。
渔业部门:
首增东海带鱼种质资源保护区
“同去年相比,今年我省休渔制度没有大的变化,但增加了对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市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渔港监督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事实上,从4月1日起,北纬27度至31度沿岸和近海,已经禁止以抱卵梭子蟹或幼梭子蟹为主要捕捞对象的作业渔船生产。5月1日起,灯光围(敷)网、帆式张网作业渔船开始休渔。这些调整去年已经实施了,消费者可能不了解,以为休渔期提前了。其实,七八九三个月的传统伏季休渔并没有变。
渔政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首次将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核心区的禁渔休渔规定列为禁渔通告内容。东海带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跨舟山渔场和鱼山渔场,总面积约225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约72万公顷。禁渔《通告》明确规定:“核心区4月16日12时至7月1日12时,禁止所有捕捞作业生产”。
记者了解到,浙江是最早实行伏季休渔的省份。1979年7月1日至9月30日,为保护海洋产卵带鱼及其幼体,我省开始实施三个月的伏季休渔制度,开创了全国伏季休渔的先河。这项举措在1995年上升为全国性的渔业资源保护制度,并一直执行至今。但由于我国沿海海域辽阔,即使是东海区海域,南北跨度也很大,不同渔业资源产卵繁殖时间相隔很大,加上沿海各地捕捞作业类型不一,捕捞对象不同,“一刀切”的休渔制度也显示了弊端。
“比如秋季繁殖的梭子蟹,到8月份时长成了大白蟹,市场价格很高,过了9月下旬,这批蟹就要死亡,不去捕捞,也是白白浪费了。为保证渔业资源保护的效果,加强渔业资源利用,维护渔民利益,2009年,国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东海区伏季休渔制度在时间、休渔作业类型、休渔范围等方面作了较大的调整,并在此后进一步完善,使休渔制度安排更有针对性,也更科学”。
除了严格实施休渔制度,我市进一步加强了对“三无”渔船的打击力度。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倪孟乐介绍说,“有限的资源与不断增强的海洋捕捞能力”是目前我省海洋渔业生产面临的一大矛盾。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必须实施严格的休渔制度,并对渔船数量和马力实行“双控”。
渔老大:
不休渔会导致大家都无鱼可捕
在清江的上埠头,这几天陆续有渔船进港,船桅林立,很是好看。说起休渔制度,57岁的渔老大王世元由衷地说好。“如果不休渔,以后大家都无鱼可捕。”
“现在近海基本上捕不到鱼了。”15岁起就出海打渔的老王对东海渔场有很深的感情。他告诉记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东海渔场的渔业资源还是很丰富的,那时他们的作业渔船都是木制的,吨位也不大,作业范围也不远,一般就在乐清湾外海,有时也到石浦、沈家门一带,“相当于是在家门口捕鱼。”带鱼、大小黄鱼很多。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鱼类资源急剧下降,鱼是越捕越少、越捕越小,别说是黄鱼,就连马鲛鱼也少多了。
老王将这个变化的原因归结为:一是近海水质变差了,二是渔船多了,捕捞能力越来越强。为了顺应这个变化,老王来到了温岭的钓浜港。在那里,老王和人合伙,打了一条40多米长、200多吨位的钢质渔轮,作业范围已经延伸到靠近日本、韩国的海域。尽管渔船越来越先进,作业范围越来越远,但效益并不是很理想:“柴油、雇工成本都在涨,每天出海的成本在2.5万元到3万元之间,一个航次10天左右,成本就是30万元。上半年,出海了3航次,1航次是亏的,另外2航次赚的也不多,主要是捕不到高价值的鱼。”
“本来可以走5航次,但多走多亏。因为效益不好,不少渔船现在是主动休渔。”老王告诉记者,在省内的大部分渔港,有近半数渔船就窝在港里,“出海捕不到鱼,亏得更厉害。”
对休渔制度,他认为很有必要,给大海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一方面保证了鱼类繁殖后代,有利于资源恢复。另一方面,不同阶段鱼的经济价值、产量都是不一样的。比如,休渔期开始前,一条鱼只有一两重,没有什么利用价值,但经过3个月的休渔期后,能长大三四两重,产量增加了,市场价格也会高出不少。”
因为对休渔的意义比较了解,加上政府还给予柴油补贴,老王告诉记者,现在沿海渔民大都能自觉遵守休渔制度。
消费者:
海鲜是越来越吃不起了
昨天早上,记者来到市区的中心菜市场。海鲜摊位上,摆满了各种海鲜。三指宽的带鱼就要卖到35一斤,巴掌大的鲳鱼也要90一斤。
家住丹霞小区的杨女士给儿子买了条鲳鱼,花了68元,“也就烧一碗。”她感叹说,海鲜是越来越吃不起了。
经营了10多年海鲜生意的朱老板告诉记者,这些年,海鲜产品价格实际上是年年都在涨。像鲳鱼,像两三年前还只有30元一斤,但现在同样大小的鲳鱼就要卖到70一斤以上。至于大黄鱼,野生的现在市场上根本看不到,都是人工养殖的。东海带鱼的规格越来越小,价格却越来越高。她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海鲜价格还算稳定的,6月份以后,全面进入休渔期,海产品的价格还得涨。
而在老王眼里,海产品价格上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捕捞成本年年涨,能捕到的鱼越来越少,不涨那才怪呢。”
倪孟乐告诉记者,为保障市场供给,近几年,我省在加强对东海渔场资源保护力度的同时,也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措施。“十一五”时期,全省共投入增殖放流资金1.58亿元,放流各类水产苗种24.81亿尾(粒),“十二五”以来,我省进一步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去年全省共投入增殖放流资金4455.23万元,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1.76亿尾(粒)。乐清市2013全年也开展了多次增殖放流活动,共计放流5500万粒泥蚶苗、150万只缢蛏苗、560万只梭子蟹苗和20万只青蟹苗。
人工增殖放流措施已经显示出了效果。据了解,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曾几乎濒临绝迹20年的舟山渔场四大经济鱼类之一曼氏无针乌贼在浙江海域的年产量已恢复到约1000吨的水平,大黄鱼、日本对虾、梭子蟹以及真鲷、黑鲷等岛礁型鱼类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让东海好好歇一歇
6月1日起刺网类、拖网类渔船停止作业进入休渔期
进港的渔轮。胡晓霞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