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化周刊·综艺
3  4  
周昌谷先生其人及书画
团鱼探卵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5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周昌谷先生其人及书画
2014-05-24

    ■通讯员 赵文微

    周昌谷是乐清大荆镇人,当代杰出的书画名家。他57岁的人生几乎伴随着政治运动和疾病折磨,坎坷而悲惨,但他在困境中摸索中国画的变革。他的书画作品洋溢着时代气息,擅长花鸟与人物的结合,善于运用冷暖色的对比和大胆的用色,其作品风格独特、意境深远,他用优美的笔意演绎了不平凡的人生。

    绚丽的艺术人生

    周昌谷,号老谷,是现代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之一。1929年10月3日出生在大荆镇石门潭边上的西二村,出身书香门弟。他从小就喜爱诗文、书画。1948年他以第18名的成绩考入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在五年的本科学习期间,得到潘天寿、林风眠著名画家的亲授,他将全部精力专注在学习素描、油画、国画上,专攻国画,刻苦勤奋,成绩突出,当时他的素描成绩特别好,所以被誉为“素描神童”和“素描大王”。

    1954年周昌谷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并华东分院的联合艺术考察团去敦煌临摹考察,3个月后进藏区深入生活,返回后作《两个羊羔》和《在草地上》等。1955年,他的代表作《两个羊羔》荣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为新中国美术界获得第一个国际金奖,为祖国赢得了无上荣誉。

    周昌谷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任教期间,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创作,与李震坚、方增先、顾生岳、宋忠元等先生共同开创了“浙派人物画”,并创建了现代中国画人物画教学新体系,在全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他的《两个羊羔》便是公认的“浙派人物画”奠基之作。他的“蚓书”和国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现代浙派人物画的代表人物。

    花鸟与人物画最传神

    周昌谷先生的作品洋溢着时代气息,源于传统又常有创新,独具风格。中国美院的卢炘教授曾用12个字概括周昌谷先生作品的特色——“固本博取,纯情至美,妙悟独造”。周昌谷平时温文尔雅,厚道淳朴,但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是一个安稳守旧的人,思维非常活跃,处处表现出求新独创的精神。

    周昌谷将传统花鸟画用笔移植于人物画中,他画的大多数是现代农村和边疆生活的题材,人物形象生动,注重表现蕴藏在平常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富有韵味,意境高远。

    如《荔枝熟了》画中人物的草帽,头巾和衣服完全不勾勒轮廓,纯用大笔边蘸数色点垛而成,毛竹和荔枝极其谐调。画中的少女妩媚靓丽,尤其是眼睛刻画的炯炯有神,充分展示了她的青春活力和收获时的喜悦心情。还有如《荷塘牧女》,画中有花有羊还有人物,以白为实,以黑为虚,再以不透明的石青石绿有轻有重地点缀在墨色上,营造出极其清新幽静的荷塘月色。

    用指画丰富笔墨语言

    周昌谷先生除了擅长花鸟与人物的有机结合外,他的绘画风格最大的特点,是对传统理念与笔墨审美的深刻理解,用笔活泼,造型生动,《采莲图》、《荷塘拾草》和《夏天的故事》等,大胆的用色,鲜艳而不俗,还有色墨混用,新颖的构图使画面洋溢着鲜活之气。其次,善于运用冷暖色的对比。他的笔墨语言非常丰富,但个性风格又非常统一,采用线面、虚实、疏密、静动等冷暖色的对比,有时在冷或暖的大色调中,在关键处嵌上一小块或冷或暖的对比色,这种对比色彩的变化,使画面产生新鲜感。

    如《两个羊羔》,远远地可见到羊群,水墨淡彩,简洁明快的构出藏区的风情,而在画中那纵横有致的系马杆和疏朗交叉的小草,很自然的表达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比如《牧羊》的人物用线条塑造,而前面的羊则是平面的大块,通过黑与白、线与面、大与小等对比手法,使主题和形式感特别优美。

    周昌谷是第一个把指画技法移植到现代人物画上的人,用指代笔虽然不是他独创,但用指画画现代人物就是他的独创。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就开始研究高其佩和潘天寿的指画技法,最早的是1963年画的指墨人物画《山花》,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的指画技法更为臻熟,如1979年画的《山花开也》,画中人物的衣纹和眉目用指甲勾勒,精微细腻,四周的山花用指背和掌缘潇洒随意的涂抹,线条凝重古厚。画中人物与山花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物显得清雅秀丽,形象更加生动传神。

    “蚓书”独特优美

    周昌谷还有极具个性创意的“蚓书”,不失为当代书画界的新探索新实践。他在追求传统技法的同时,觉得要探索与适合自己的写意类画作的书法,他开始选学米芾体,艺术上确有长进,但后来在潘天寿先生的启发下摸索独创 “蚓书体”书法。早年他在绍兴农村劳动时发现蚯蚓、田螺、蜗牛在田里爬过之后留下错综复杂的痕迹,貌似一幅抽象派的绘画。经过多年艰难的探索,他模拟出一种特有个性的 “蚓体书法”草书,他的“蚓书”,将字形的大小、长短、粗细、斜正加以夸张,使字体圆笔中峰,运转变通,线条浑圆,结体奇崛,风神潇洒,如《鹤寿》,是周先生“蚓书”代表作品之一,看这两字虽然没有太多的精细变化,但提、按、顿、转很像蚯蚓、蜗牛般爬行的过程,虽是草书,但可以判断出其书写速度缓慢但不拖沓,使作品呈现出气势磅礴而又力量厚重的效果。如周先生赠给陈赋余的“蚓书体”书法“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同样的风格。还有《踏花归去马蹄香》中的“花”字的大转弯与“蹄”字的长竖,在注重整体连贯通畅的同时,鲜明的疏密和弧直的对比,使整幅书法中有起到极为重要的支撑和布白作用。欣赏他的“蚓书”要与他的绘画联系起来,如《残荷》、《芍药》和《诸葛亮像》等,其“蚓书”在画作上题写的落款、题跋与画面相当吻合,显得独特优美,令人耳目一新。

    周昌谷先生原先是学油画的,后改画中国画,对民族传统绘画一往情深,坚持保留中国画的特色,又汲取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敢于创新。周昌谷先生在“意笔人物画的技法”一文中提到:“笔意,也就是表现不同的质感,生命力,生长的方向,运动方向,都在笔意中表现出来,这些总括叫笔意”。他独有的风格意趣及情感世界,在画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还有《天问》,屈原穿着白衣,仰天长啸,双指指向天空,目光如炬,嘴巴微微张开,那无奈的神态,仁慈善良又疾恶如仇的含蓄表情,满腔的衷心,却无人倾诉,只得去问苍天。读此画,不能不使人联想到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那些辛酸的日子,在那个年代,一位把艺术视为生命的人,一位追求理想,追求真、善、美的人却被生活弄得手足无措。他的作品《天问》,整幅画以红、白、黑为主色,乌云密布的天空中夹带着朱砂红的黎明之光,壮怀悲烈,不禁令人感动。

    1976年文革结束,周昌谷兴奋地创作《喜讯传来》,画中穿红袍的跨马少女的笑容,正如他自己的笑容,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否极泰来的喜悦心情。特别是他后期喜欢画雪中傲霜的梅花,《咏梅》和《超山雪梅》雪中的梅花受雪压霜欺,还坚强地在寒风中绽放,这种浓缩在笔端的热烈奔放,分明流露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表现出清丽超然、清雅脱俗的高尚气质,这就是他的自我写照。

    为了纪念周昌谷先生,2012年乐清市政府专门在乐清市中心公园建立了“周昌谷艺术馆”,周昌谷和他的画作一起永久地留在了故土。周昌谷先生那不朽艺术遗产和悲惨凄苦的坎坷人生,令后人赞赏与唏嘘,尤其是乐清人民更为家乡有这么一位书画艺术大家而骄傲。

    周昌谷先生其人及书画

    《牧羊》周昌谷作品

    《残荷》周昌谷作品

    《韶山雪景》周昌谷作品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综艺 00006 周昌谷先生其人及书画 2014-5-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