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不“捧场”假证才会失去市场 ■朱慧松 5月19日下午,新乐清人小王到柳市公安分局报案,称自己为图省事,找办假证者办户籍证明,结果假证明未拿到手,还被骗700元。(5月21日《乐清日报》) 受害者遭遇骗局,蒙受了经济损失,让人痛心。骗子固然可恶,可受害者也该反思,孩子上学需要证明,理应通过正规渠道来办理,为何要“不走寻常路”办假证呢?就算对方“言而有信”,给你办好了假证,这样的行为又光彩吗? 展开来讲,假证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如有当事者没有过硬本事,拿着假焊工证上岗后,就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学艺不精者持假驾驶证开机动车,就可能成为道路杀手。对于制造、贩卖假证者,职能部门的查处力度不可谓不大,而之所以陷入了屡禁不止、屡打不绝的怪圈中,笔者觉得一个重要原因是卖假证的被抓,买假证的却依旧逍遥,这样就无法彻底切断黑色利益链。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买才有卖,造假证者之所以如此疯狂,是因为“生意兴隆”,在暴利的驱使下,即便被查处了,或许过不了多久又会死灰复燃。同时由于“需求旺盛”,骗子也有了可乘之机,以办证为幌子大肆骗财。 那些买假证者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想走捷径,同时也因为使用假证即便露馅了,一般不会付出什么代价。要是有人持假证求职,没被发现,能骗来好饭碗,即便被用人单位识破了,用人单位会报警吗?使用假证者拍拍屁股走人,换家单位再应聘,这样成了一本万利又无风险的买卖,买假证的自然乐此不疲,卖假证的也因此有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众所周知,银行有自己的“信用黑名单”,若是客户存在逾期不还款之类的行为,那么想再贷款或办理其他业务就将困难重重,这样无疑有较强的约束力。可我们在其他领域却还缺乏相关机制,即便有使用假证之类的失信行为,当事者不会为此付出代价或代价很小,自然不会吸取教训,也难以警示他人。而在不少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信用体系,每个公民都有伴随终生的诚信档案,若是你有诸如使用假证这样的失信行为,马上就会被记上一笔,那么你的诚信等级将大为降低,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处处受制,如求职就可能会碰壁,因为用人单位会查看求职者的诚信档案,谁愿意用一个曾经使用过假证的求职者呢?同时贷款、办保险等等都会受影响。 因此,我们也应有一份这样的“诚信档案”,让买假证之类的不诚信者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若是这样,谁又还敢为此而冒险呢?各种失信行为将大为减少,诚信之花将遍地开放。大家都不“捧场”,假证没了市场,假证贩子恐怕离失业也为时不远了。 (作者为媒体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