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白象渔民捕获野生中华鲟 重40多公斤 长1.82米 本报讯(记者 程遥)昨日2时许,在北白象镇万仓村附近瓯江边,该村渔民放网捕鱼时意外捕到一头黑色尖头、背部骨片裸露的怪鱼。经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确认,此怪鱼为野生中华鲟。目前,该中华鲟已被送往浙江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养伤,待恢复正常后放生。 该中华鲟头尖吻长,体表呈黑褐色,背部有圆形的花纹,重达40多公斤,长1.82米,已成年。据捕获该中华鲟的渔民称,刚看到渔网中使劲跳动的这条“怪鱼”,就怀疑是野生中华鲟,于是联系乐清市海洋与渔业局。 工作人员赶到现场确认后,证实了渔民们的判断。“第一次在万仓村附近瓯江边发现野生的中华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但渔民们没见过,他们也是第一次看到出现在乐清境内的野生中华鲟。 随后,渔民赶紧搭建简易水池,并拿来供氧泵,以免中华鲟离开水面缺氧死亡。浙江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的专家经过仔细查看,发现中华鲟的尾部有伤痕。 经工作人员了解,5月19日,这条中华鲟在瓯江七都流域曾被渔民捕获,随后被放生。 当时,温州绿眼睛动物保护协会负责人方明和曾到现场。他说,瓯江靠近东海,中华鲟游到瓯江也是正常的,但这也是他十多年来首次看到这么大的中华鲟在瓯江出现。 中华鲟尾部的伤痕,可能是此次被捕捞时出现的,所幸伤势并不严重。工作人员与专家商量后,决定将中华鲟送往浙江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养伤。“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一个月后中华鲟就恢复正常,可以在洞头海域放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古老的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鲟类最早出现于两亿三千万年前的早三叠世,古鲟的化石出现在中生代白垩纪,距今约一亿四千万年,堪称“水中活化石”。因此,中华鲟成为鱼类的活化石,也有“长江鱼王”的称号。 中华鲟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此外在辽河、黄河、淮河、钱塘江、珠江等水域也有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拦河筑坝,阻碍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加之水质污染和有害渔具的滥用,现中华鲟自然资源日益减少。1988年中华鲟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 链接 C hengs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