④ 心系田头 情注农技 ——记柳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郑永敏 ■尘矢 郑永敏,柳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浙江省农业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第三层次培养人、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培养人;乐清第七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首批杰出人才。 1990年,郑永敏从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家乡柳市,坚持在农技岗位二十年如一日,主持和参与多项农技推广,挽回病虫粮食损失9.5万吨,出色落实市农业试验、示范、推广项目81个,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高校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13篇。参加4个国家863项目。 一个农场 农业先进技术要得到推广,农技人员最好能身体力行。2000年按中央文件精神,郑永敏领办柳市镇农业科技示范场,2005年取得农业部农业科技示范场称号,作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服务周边农民。 农民需要傻瓜技术,示范场就尽量把高新技术简单化,成为农民的“田间学校”。示范场引进30个水稻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2005年示范方产量经市农业局验收早稻亩产550公斤,晚稻示范方亩产600公斤左右,农药防治成本比一般农户低50%。 “农民最实在,听说产量这么高,防治成本低,很多人跑来示范场看。”郑永敏说。后来他简化了机插育秧技术,带动了全镇的水稻种植户,到现在都还在采用这一技术。 现在郑永敏早已不办示范场,但这一经历给他留下了宝贵的积累。 一条建议 2005年全国褐飞虱流行,造成水稻大面积减产。次年6月,在杭州举行了一次国际稻飞虱治理研讨会,郑永敏作为唯一的基层农技人员代表与会。 上年他的示范场适期防治稻飞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他主持的浙江省稻米无公害标准化项目大获成功,前来参观的专家赞不绝口。 会后,与会的中国水稻专家又开了个闭门会。郑永敏在发言时说,你们专家说的都很对,但我作为一名基层农技人员,总觉得这些方法还不够接地气。我认为要防治稻飞虱等病虫害,只有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才能向农民们进行有效的推广。 专家们一时愣了一下,但细细一想,郑永敏的建议句句在理。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等专家于是以郑永敏的提议为主,向回良玉副总理提交了一个报告。当年8月,国务院采纳这一意见后,就向全国发出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 一种思考 “如果说以前作为一名农技人员,主要任务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那么现在的农业推广理念,还要进行教育农民、组织农民、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一系列农业、农村的社会活动。” 郑永敏认为,当农产品已经满足或已过剩,市场因素成为农业生产和主导因素时,就必须倡导农业推广这一理念。 说到这个理念,柳市镇的数据他信手拈来: “我们就经目前的柳市镇为例,现在耕地4.5万亩,农村户口人员22万多人,共有农业推广人员75人。按种植大户水平,人均可种植50亩水稻、20亩经济作物,全镇只需种植人员1000人。若从中选择10%共100人作为示范户,只需安排10个农技人员就足够联系了,而其他65人可面向22万农村户口人员,平均每人服务2000名左右农民,提高农民素质。” 早在2006年郑永敏攻读浙江大学农业推广硕士时,他就在深入思考这一话题,此后写了一本《农业推广协同和发展理论》的书,认为对于以非农收入为主的小规模经营农户,应通过发展非农产业、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信息等计划,鼓励其离开第一产业;而对于农业规模经营户,则要在各方面给予扶持,使其获得与非农产业同等的收入。这样,才能把传统农业发展成为具有持久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 现在,郑永敏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无土栽培、无公害蔬菜种植等方面的研究,“这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也是对自己的新挑战。” 郑永敏在田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