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城 不少家长一听到“哈佛大学”要来中国办培训班的消息,都愿意砸下重金将子女送进去。5月13日,在柳市镇工作的曾先生就为了将女儿送进“哈佛大学”培训班,交了近两万元学费。可没想到,所谓的培训班是骗子设下的陷阱。(5月15日《乐清日报》) 每年高考前后,媒体上总会有一些骗子以开设名校培训班、利用关系帮助考生上名校等进行诈骗的报道,尽管如此,上当受骗者依然“前仆后继”。明明知道社会上有大量的骗子存在,一些学生及家长还要抱着侥幸心理去冒险,说来说去,还是缘于脑子里根深蒂固的“名校情结”。 毋庸置疑,眼下在不少家长的眼里,孩子似乎只有上了名校才会有更美好的前程,因此为了孩子的将来,很多考生的家长不吝花费大量钱财为孩子请家教,把孩子送进各种培训班。更有甚者,还不惜一切代价地去挖关系、走后门。他们或以为高投入就会有高回报,所以才会轻易相信骗子的话,让骗子的阴谋轻易得逞。 当前,由于我国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加之民族文化传统方面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家长仍把上名校看成是孩子成才的唯一之路。其实,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的,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能出状元,顺其自然,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总会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把望子成龙当成自己生活的首要动力,实际上也是在给孩子增加压力,这样既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也有可能给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 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有个大出息,这很正常。但无数事实证明,并不是所有上了名校的孩子都有大出息,更不是所有名校之外的孩子都没有大出息,孩子将来成才与否,甚至不只有上大学这一条路。更何况,高校的计划内招生是有严密程序的,虽然有的存在着部分未公开的招生“秘密”,但那终归是极少数,家长切不可因此就抱有侥幸心理,以为花钱就可以摆平一切。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孩子长大,尚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老舍先生在教育子女的规定中,也赫然立有“不必非考一百分”和“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两条。希望考生及家长们想开一点,尽快放下这种不切实际的“高校情结”。要知道,这种所谓的“高校情结”远比骗子更加可怕。 (作者为时评人) 比骗子更可怕的是“名校情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