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味 Y uedu ■记者 郑露露 古人诗文中,凡言某县,常于县名中取一字,后缀“邑”字,例如称乐清县为“乐邑”。《乐邑寻踪文丛》从各个方面反映乐清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每本围绕一个话题,由一系列文章组合而成,文章取散文随笔体,在注重史实准确性前提下,增加了文学性和可读性。 尚洪浦的《一缕香烟——与乐清寺庙有关的若干人和事》便是《乐邑寻踪文丛》系列中的一册。 尚洪浦本是一位青年画家,此前已对乐清宗教文化特别是与寺庙有关的史料搜集数年,并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写此书也是水到渠成。 许宗斌先生在本书的序中写道,《一缕香烟》不是学术专著,它是由一系列散文随笔体的文章组合而成,每篇文章都以寺庙为切入点 ,围绕宗教文化这个大主题展开,叠加起来,大体勾勒出乐清传统宗教文化的一个立面。 上周,我市本土学人对《一缕香烟》一书开展座谈会,与会人员对本书所体现的地域文化底蕴,进行了进一步讨论。那些在历史中流传下来的寺庙、石碑等,在作者的考证和详解下,从宗教文化中提升出来,赋予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东君(温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读洪浦君《一缕香烟》,感觉是有位长须皓发的长者端坐树下散散淡淡地讲古,事实上,作者年纪尚轻,写这部书时才三十刚出头。此君似有异禀,脑子里装着一些稀奇古怪的学问。一些声沉影灭的民间掌故从他笔底出来,有一股别样气息,他把“神”放进“人”里面,“神”就有了人情味;他把“古”放进“今”里面,“古”就有了亲切感。他能谈形而下的民间器物,也能谈形而上的“道”。这个“道”,就是从民间深处、瓦砾堆里发现的“道”,用方言土语写出来,非但不隔,还能让人忽然静定,从文字间闻到一缕香烟。 杨坚(乐清日报副总编、市社科联副主席):在乐清籍的作家里,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看到专门撰述有关寺庙和人的专著,《一缕香烟》系统全面较为深入研究了宗教文化,十分难得。乐清因沿海地域关系,本地的寺庙、庵比较多,作者对纷繁复杂的各类寺庙做了大量研究和考证,尚洪浦先生对于本土的宗教文化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且尚先生在著此书时,不仅仅是调查、研究和史料的堆积,对于人事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复述,而是将自己的感受、生活历练等融入每一篇文章,且融入自己的思考,颇有水乳交融的感觉。作者在文章中也讲述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增加了阅读趣味。在了解宗教文化和乐清地域文化方面,这是值得大家一读并带来思考的一本书。 吴济川(乐清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宗教与乐清素来有着深厚的渊源,这本书表面看似是记述乐清寺庙有关的若干人和事,但事实上对于研究乐清地区的地域文化有着建设性意义。如从寺庙供奉的民族英雄,可侧面研究抗倭史。同时在研究当地的寺庙和宗教文化,也反应出各个时期的民俗、民俗,并且能与当时的人口变迁和经济状态关联起来研究,作为地域历史文化研究的一项内容是有积极意义的。此书对乐清历史上以及渗透于当下生活中的宗教文化进行了梳理,既有学术性,又有文学性。 胡立谦(乐清历史学会顾问):进入一个庙宇时,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石碑、牌匾或雕像,如果不是当地人,那么对于这座庙宇的历史和文化,就不甚了解。作者书中将乐清寺庙的来历和来龙去脉进行了详解,让大众对于这些寺庙背后的历史渊源有了进一步了解,赋予了寺庙除宗教以外的人文气息,让大众了解到宗教文化并不是迷信和单纯的精神崇拜,让人思考什么是信仰,且对于读者研究本地佛教史、道教史,都有一定启发作用。 倪建光(“书香乐清”微信书友):老百姓大都喜欢祟拜神,认为神能指点迷津、逢凶化吉、有求必应。当我读了乐邑寻踪文丛之《一缕香烟》后,更加了解整个神化的过程,如白鹤大帝王子晋、白马爷萧统等。认识到只有能力、德行高超的人才有可能被塑造成神,以供纪念瞻仰和祭祀。本书《碧环院》一章中写道清人施元孚先生这样说:祠堂里的祖,寺庙里的神,两者中我要先尊祖后敬神。如先神后祖,是疏远祖先,不尊;而奉承神灵,是不敬。这里,尚洪浦的评价只用了“字字掷地有声”六个字,留下的给读者自己慢慢体味。读一本书让我像品尝一桌菜般认真,说明已引人入胜了。神,应该是大度的。《茗山尖上的圣母》不久将被玄天上帝所替代,北斗圣姆也要成人之美另觅他处。世事变迁想来凡人也应学仙人的态度——笑看云舒云卷。作者的笔下意在人们要学会谦让,和谐相处。 作者自述:我是搞美术的,近年致力华东、华南地区道教与民间神信仰研究和乐清歌谣研究及乐馆运河研究,已是很不务正业的事了。好比我的生活,老老少少等着我去努力去改善他们的现状,可惜我没有去努力。这并不是说我不想做一个优秀的画家或一个合格的家长,我心底只想家人为我分担一点生活的担子,让我抓紧时间去做一些人文上的事情。有些东西就和时间一样,过了也就消失了,甚至连点遗下的记忆也是模糊的。《一缕香烟》我大概写了一个多月,现在书已和大家见面。写好写差,其实已经不关我的事了,我更关注的是书中资料的真实性和自我观点的科学性。对于这本书,要讲的话,已在书中讲过。再延伸开去,就是我手头正在写作的《乐清道教和民间神信仰研究》这个课题了。其实我还会继续不务正业下去,筹划一部《乐清佛教史》,甚至《乐清宗教史》。有人问我为什么取个书名叫“一缕香烟”,对于我自己而言,会罗列出一系列的讲法;现在出现在公众面前,我没有那么多说辞,很简单,在这个社会,有人在茶余饭后,点支烟很轻松的翻翻这本书,已是我莫大的安慰了。这不仅是对我近年辛苦的默认,抑或对眼下大众宗教信仰心理扭曲有着某种纠正作用。 尚洪浦简历:1979年出生于乐清尚家垟。1995年拜王思雨先生门下为其关门弟子,学习书画。2000年肄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擅中国书画、文学、地方文史、民俗学、宗教学。近年致力华东、华南地区道教与民间神信仰研究和乐清歌谣研究及乐馆运河研究。是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口白”(乐清斗歌)第六代传人,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乐清)参龙”活跃于舞台的最年少者。曾举办过个人画展,著有《尚洪浦画集》和乐清宗教与民间信仰研究散文集《一缕香烟》。书画、文学作品散见诸报刊。 地域文化的研究与尝试 ——本土学人谈尚洪浦散文集《一缕香烟》 《一缕香烟》内页 黄崇森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