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区驱车前往位于淡溪镇的梅溪草堂,一路上山清水秀,田园风光清新。到梅溪村时,只见村口立着一块大石碑,写着“状元故里”,还有一个状元坊的“门牌”,不远处就是梅溪草堂。
走近梅溪草堂,最深的感受是宁静,这里没有如织的游人,没有闹市的喧嚣,也没有都市的繁华,只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心怀敬仰和怀念,在园内漫步、拍照留念。
草堂者,茅庐也,梅溪草堂确如其名。无论是构筑规模,还是陈设布局,均显得简约古朴、肃穆稳重。,堂内正中央立有王十朋的石像;进门左侧是草堂,用于缅怀贤人;正门所对的是梅溪书馆,现在是我市梅溪讲堂的分会场,在这里举行传统文化讲座和古诗词吟唱氛围浓郁,仿佛回到了南宋时代;南面别院有至乐斋、率饮亭,重现当年梅溪先生休闲赋诗的场景。
在现场,项目设计师胡立谦向记者介绍了梅溪草堂的来由。王十朋素来敬仰诸葛亮和杜甫,他任夔州知州时曾参观杜甫草堂,看到那里的溪山酷似自己的家乡左原,便作了一首诗,其中两句为:“我待还家筑茅屋,作诗招取少陵魂。”乾道六年(1170)年,王十朋从泉州太守位上退下来,带着夫人贾氏的灵柩返回故里,在家乡开设梅溪草堂,作为晚年修身养性的地方。
据悉,复建梅溪草堂最早是市社科联主席项宏志提出,并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委宣传部和淡溪镇政府的重视。当年项宏志和淡溪镇领导策划此事时,认为应当恢复重建梅溪草堂,这样介绍起王十朋来更“有话可讲,有东西可看,有历史可回忆”,具体筹备建设时,在地址、经费和人员等方面遇到许多困难,最后都一一克服。如选址,淡溪镇做了许多工作,后来确定在老祠堂。这个项目也被列为王十朋90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之一,经费得到了保证。项宏志及淡溪镇领导委托温州市传统建筑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胡立谦负责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监督。
淡溪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梅溪草堂作为我市拆旧建旧的代表作品,建成后社会反响很好,不仅起着纪念先贤王十朋的作用,而且还具有传承状元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淡溪镇还将这里作为梅溪文化礼堂的重要部分,今后承担传播农村特色文化的任务。接下来,他们将把梅溪草堂作为王十朋故里核心景区的重要景点来打造推广,定期在此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和民俗活动,提升人气,增强大众文化体验。
重修梅溪草堂 彰显文化古韵
我市修缮恢复历史人文建筑任重道远
4月26日,淡溪镇梅溪草堂举行了一场简朴而庄重的开堂仪式,温州、乐清的文化界、建筑界人士纷至沓来。梅溪草堂作为我市首个纪念性重修的历史建筑,经过两年多的设计、施工及文化内涵配套,终于以彰显历史风貌的特色成为我市一处新景观。
■记者 杨海虹/文 刘言勇/摄
草堂内王十朋石像
梅溪书馆
草堂内的碑文
草堂外观
梅溪草堂的重修,在我市掀起了如何保护古民居、延续历史建筑等问题的热议。
胡立谦称,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听说乐清市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老房子要拆建,该老房子原是东岳庙,石柱构件、建筑精美,大殿前有抱厦、戏台,他曾考察后提出拆迁至文昌阁旧址的方案,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然而具体基建负责人却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把它夷为平地,一个相当有历史建筑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毁于一旦。胡立谦为之叹息不已。如今乐清市的古民居所剩无几,再过若干年恐怕将消失殆尽。
胡立谦称,这些年来温州地区不少古建筑都被挖掘机拆掉了,一些仿古工程由于主管人员的外行而多采用苏州建筑风格,没有了温州独有的宋代建筑特征,没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他在考察中发现,全国范围内只有温州的古民居保留了宋代建筑风格,除尊崇宋《营造法式》的做法外,温州古民居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计算标准,古建筑中斗拱、月梁等建筑手法一直从宋初延续至今,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乐清雁荡山自然景观得天独厚,也出现过不少名人,但现有的人文景观却不多。雁山书院(又名七贤祠,祀王十朋、胡彦卿、李孝光、章纶等七贤)的重修迫在眉睫。重修以后不但有助于提升雁荡山的人文内涵,而且可以作为文化人士的集聚场所,增加文化气息。
此外柳市的图南书院,始建于南宋,是著名诗人翁卷的家族书院,培养了好几个进士;白石塾也建于宋代,是钱氏家族的家塾,曾经是叶适年轻时教学的地方,也是人才辈出;梅溪书院是乐清的官学,历代屡有兴建,至今未见动静。
在胡立谦看来,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古建筑,也就意味着没有了部分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无法体现这方面的传统特色,历史文脉也就被割断了。
根据梅溪草堂重建的经验,胡立谦认为这些仿古建筑如要重建还需要大量老房子的旧构件,如横梁、梁柱、石构阶等,因此希望一些市民在拆老房时,不要将那些年代久远的旧构件烧掉或当垃圾扔弃,可及时联系乐清历史学会的历史建筑研究分会,由专家来指导拆除,并将这些材料重新利用到新的重建项目中。
除书院重建外,我市一些本土的名人故居也应该得到重视。如陈正祥(1918-2003年),这位出生于柳市四板桥的世界著名地理学家和和中国人文地理的奠基人,长时期担任国际地理学会各相关委员会委员和主席,中国西部大开发时国务院专门曾邀请他来指点,其故居值得修复。另外著名医学专家洪式闾和石华玉,包括他们的家族都与乐清近代史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富有人文内涵,故居也应当重建。
“故居不仅是名人生活过的地方,它更多包含了名人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是地方文脉的结晶,不及时保护或修建,就会被人淡忘或破坏掉,而通过重建或保护性修复,可以将这些建筑好好保存下来,留给后人瞻仰。”胡立谦说。
“梅溪草堂的重建落成,将成为我市日后重修重建其他历史建筑的示范。”市社科联主席项宏志如是说。
梅溪草堂项目的规划设计师胡立谦为柳市镇前街村人,是乐清市历史学会顾问、温州市传统建筑文化研究课题组成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在近二十余年里,他的足迹几乎踏遍全国各大城市,孜孜不倦地探寻研究传统建筑文化。胡立谦还是模具化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古典式园林建筑工艺的发明者,其设计并编制施工工艺进行施工指导的仿古建筑作品百余处,多次参加过温州及周边地区大型仿古建筑工程的会审与施工指导工作,并撰写了不少与古建筑配套的碑文和对联。
对梅溪草堂的设计,胡立谦力争从文化资料中去发现挖掘历史风貌。他翻阅了《王十朋全集》和其他史料进行考据,根据王十朋设立梅溪草堂的本意,把他在家乡期间最重要的功绩——开创梅溪书馆及体现他向往自由、率真的田园生活的至乐斋、率饮亭等进行有机组合,赋予一种新的内涵。这里记录的是王十朋退隐官场后的田园生活,其留下的名人生活气息和文化气息,可以让来客看到王十朋另一种精神力量,即不贪恋官位、淡泊明志的人生追求。这样的草堂设计符合他的品节,且将人物及文化融合于建筑中,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看点。
“乐清的古建筑上承宋式之遗风,再好的仿古建筑,也不如移建古民居或取旧构件来改制。” 胡立谦告诉记者,重修梅溪草堂中大部分建筑构件来自于旧祠堂、古民居,这不仅显示草堂历史底蕴,还可以保存我市即将消亡的古民居、古建筑。
“这些旧物件能这样利用起来,我觉得既环保又增添古韵。”一位姓汪的游客在游览梅溪草堂时感慨道,新草堂内不见钢筋水泥,闻不到油漆味,那些被风雨洗礼过的梁柱、独特设计的阴阳窗等,都让他不禁回忆起儿时在外婆家生活的时光,让他觉得亲切自然,而这样古朴清新的建筑在乐清并不多见。
转了一圈,记者看到,在梅溪草堂,无论是四周的石墙、堂内的旧石阶、书馆门前的梁柱、饰有花案的青石磉墩、屋檐上的青瓦,还是直接由旧祠堂戏台改建而成的率饮亭等,都保留有上百年沧桑的岁月沉淀。不少游客游览了解后,对如此节约环保的建设啧啧称赞。而这些是胡立谦等人走访了我市七八个镇街的旧祠堂、古民居搜集而来的,凭借独到的设计与施工能力,让这些古建筑重新焕发出活力。
为体现王十朋高古的文化,梅溪草堂的对联采用王十朋诗文的句子,并且精心选择了多幅最能反映王十朋和梅溪草堂有关的诗文张贴于墙上。
“梅溪公怀整顿乾坤之利器,申大义于天下,播芳名于四州。然纵如傅说妙调鼎,终羡渊明引高壶。归休林泉,愈见高致。草堂之复良有以也,俾后来者覩物思人,梅溪之至正至德精神永垂也!”《重修梅溪草堂记》碑文的最后如是写道,胡立谦说这正是重修梅溪草堂的真正意义。
梅溪草堂重新迎客
大手笔下的低碳创作
修缮古建筑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