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避震
a) 保持镇定并迅速关闭电源;如果在厨房,赶快关掉煤气,尽量远离炉具、燃气管道及易破损的碗碟。
b) 打开大门,防止地震造成门柱扭曲变形而难以打开,影响逃生。
c) 迅速在小开间、承重墙角、坚固家具等安全地方躲避;若在睡觉时,要赶快用枕头或坐垫护住头部,俯身藏于床边。
d) 住在楼房,躲避时不要靠近窗边或阳台;千万不要跳楼,不要乘坐电梯,选择安全通道迅速撤离。
e) 住在平房,如果屋外场地开阔,发现预警现象早,可尽快跑出室外到开阔地避震。
室内避震较安全地点:炕沿下或低矮、坚固的家具边;坚固的桌子下(旁)或床下(旁)。
学校避震
在楼房上课时,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边,决不可乱跑、跳楼;
如在平房上课的学生可用书包保护头部迅速跑出教室,到开阔地避震;也可在课桌下、讲台边躲避;
地震过后,按照平时地震演练路线迅速转移到空旷场地。
公共场所避震
在影剧院、体育场馆,观众可蹲在座椅旁或舞台脚下,震后在工作人员组织下有序疏散;
在商场、饭店、书店、地铁、展览馆等处,要选择结实的柜台、柱子边、内墙等处就地蹲下,避开玻璃门窗、橱窗和柜台;避开高大和摆放不稳重物、易碎品的货架;避开广告牌、吊灯等悬挂物。
户外避震
a) 避开高大建筑物,如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高烟囱、水塔等。
b) 避开高耸物或悬挂物,如变压器、电线杆、路灯等;广告牌、吊车等;砖瓦、木料等物的堆放处。
避开危险场所,如狭窄的街道,危旧房屋、危墙;女儿墙、高门脸、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野外避震
a) 注意躲避山崩、滑坡、泥石流;如遇山崩时,要沿着与岩石滚动相垂直的方向跑,切不可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也可躲在结实的障碍物下,或蹲在地沟、坎下;特别要保护好头部。
b) 在海边时要尽快向远离海岸线的高处转移,以避免地震可能产生的海啸袭击。
在河、湖边时要尽快往地势高的地方转移,以防止水灾的袭击。
行驶的电(汽)车内避震
a) 司机应选择安全地点及时停车。
b) 乘客要抓牢扶手,尽量降低重心,以避免摔倒或碰伤;强震过去后赶紧下车到安全的开阔地避震。
紧急撤离
一旦震动停止,就要迅速撤到安全地方,警惕余震的再度袭击,防止更大损失发生,听从紧急救援人员的指挥疏散。
自行脱险后,尽可能将灾情立即报告有关部门;并前往附近的避难场所、临时求助站、广场。
当救援队伍未到前,组织和参加自救互救队伍,及时抢救他人生命。
防范余震的指导方法
及时收听广播,掌握灾情信息,强震过后一般都会伴随大量的余震发生,所以不要轻易返回屋内。
自救方法
a) 树立信心:如果地震时不幸被埋压,一定要树立生存信心;沉着冷静。
b) 改善环境:如果可能,要首先挪开头部周围的杂物,保持呼吸畅通,闻到煤气、毒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 扩大和保护生存空间:用砖、木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d) 保存体力:如果不得已需要留在原地等待救援,不可盲目呼救、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要尽量减少体力消耗,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等待救援人员到来。
e) 寻求救助:当听到外面有人施救时,利用一切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进行联系(如敲击器物、吹哨子等),积极主动配合地面营救。
f) 自我包扎:如果受伤,要用简易的办法包扎好伤口,以免失血太多,造成昏迷。
g) 节约饮食:在等待救援期间,要节约饮食和水。
互救方法
a) 定位法:首先请家属或者邻居提供情况。采取喊话、敲击等方法询问埋压物中是否有待救援者。仔细倾听有无互救信号,判断被埋压人员位置。
b) 扒挖法:接近被埋压人时,不要用利器刨挖。注意分清支撑物与一般埋压物,不可破坏原有支撑条件,以免对人员造成新的伤害。尽快使封闭空间与外界沟通,以便新鲜空气注入。灰尘过大时,可喷水降尘,以免被救者和救人者窒息。及时为被埋压者提供饮水、食品或药物等,以增强其生命力,确保幸存者安全。
c) 施救法:首先暴露被埋压者头部,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保证幸存者呼吸顺畅。在抬救过程中不可强拉硬拖,避免使被救者身体再次受到损伤。
d) 护理法:对受伤者进行特殊护理。蒙上眼睛,使其避免强光的刺激。不可突然接受大量新鲜空气,不可一次进食过多。避免被救人员情绪过于激动。
e) 标志法:对一时难以救出的受伤者,可在保持通风(通气)的前提下,做好标志,等待专业救援队人员前来救治。
注意事项:当救护脊椎受伤人员时,要注意:(1)首先在挖掘伤员时,只要伤员的颈、脊椎、腰剧痛者,均可按脊椎伤员处理。(2)挖掘时,决不可用力牵拉未完整露出者的上肢或下肢,以免加重骨折错位。(3)搬运时避免脊柱的弯曲或扭转,用硬板担架搬运,最好将伤员固定,绝对禁止一人抬肩,一人抬腿的错误搬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