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文史论丛》后记 ■钱志熙 又到为自己的一本书写后记的时候了,不禁感慨系之! 伦敦奥运会刚刚结束,运动员们气壮山河的对决与闭幕式霓旌云裳的表演,显示了人类到了二十一世纪,借助声光化电的科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华彩,也享受和目睹了古人所无法梦想的风华。以前我曾经认为,英雄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的时代不可能再创造英雄,也无需创造英雄。但现在看来,情况也许正好相反!借助现代科技这个抬轿者,我们这个时代的那些在娱乐、体育甚至政治、经济领域中的巨人们,似乎能享受比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更为炫光万丈的荣华。而人类追名逐利的热情,也同样的比古人高涨万倍。呜呼老聃,尔复何言!尽管如此,命运二字,仍是最大的主宰者,个体在他面前,是那样的无力。这一点,即使对于英雄而言,也不例外。在整个观看过程中,我也有诸多感动之时,但让我意想不到地潸然泪下的,是孙杨在参加1500米泳时因怀疑枪响而过早射向泳池醒悟回转后的那种无助、含泪与乞哀。人就是人,有时候那样强大得不可战胜,有时又是那样的无奈,而由此到彼的转变,只在瞬息之间。这一点古今中外没有谁可以例外。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罗隐),即此之谓也。好在我的小同乡孙杨只是虚惊一场!最后又勇夺一金,乘胜而归。但对于他的人生,我相信那半刻不到的虚惊,应该更是受用无穷的经历。当然,一连等待了好几天的小同乡朱启南在射击赛上的三次失利,也让我颇有些失落。本来期待着看他用那种自己特有的潇洒与不须诠解的自然淡定,赢得属于他的一场场胜利。因为看到那样形式的一种胜利,是极大的享受。好在看他最后离开赛场时,那份淡定仍在,而成熟感似乎更增加了。挫败又有何惧!希望他能再次成功。因为他的身上是具有温州人气质的,并且是温州年轻人的气质,是我这一代温州人所没有的。不管怎么说,我也得说一句套话,感谢奥运!它陪伴我度过萧斋炎暑中独自著述的半个多月。此时,又是窗外园林中的鸟鸣啾啾,一切又复归平静! , 对于温州人,我的感情曾经是比较复杂的。也许任何人对于自己归属其中的族群,都会有复杂的感情。对于温州的文化,尤其是自己熟悉的传统文史,我则一直是充满兴趣的。但真正开始将其作为自己的学术课题,还是最近十多年的时间。2003年1月由温州社科联主办的温州学会议,可以说是我研究温州文史的一个起点。凭借自己在文史研究上比较多的积累,在研究伊始,我就为自己确定了基本的研究方式。这一点在前言中已经讲过了。但纯粹的温州学研究,对于我来讲,毕竟是带有业余性质,本书中的研究,也基本上属于“计划外经济”,多由一些临时的机缘促成。并且,它与我现在所受的单位内与业内的种种学术考评、考绩毫无关系。我花了近十年多时间编撰的《乐清钱氏文献丛编》,尽管我自己知道其价值不一定低于我的其他几部专著,但它不可能申报任何形式的科研奖励。这本书也一样。但是我知道,这种研究不仅在学术上有价值,而且与我的生命更是息息相关,我的同乡也会满怀着兴趣去看它。我想这种奖励是更大的,我期待着! 我将它作为一瓣心香,献给我的家乡,也纪念我在九山湖畔、松台山麓独自徘徊的那些日子! (作者为乐清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