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六旬的王权芬 不做女老板 甘做老协会长 ·我的 2014十佳 道德之星 柳市东岙村年过六旬的王权芬,早年在家办厂,40多岁便退休,将生意全部交由儿女打理,按说,她完全可以在家过清闲舒适的生活。然而,她每天的日程都排得满满当当。兴建村里的菜市场、组建文艺俱乐部、到香港交流老年文化,王权芬退休后的生活忙碌又充实。 和朋友研究乐谱(左为王权芬) 在协会里,王权芬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象阳大会堂前身是象阳影剧院,原镇政府搬迁后,留给老协使用,作为老年人的学习场所,大会堂的繁华桥河边到龙吟桥边约200米的道路,狭窄不平,来往车辆多,经常发生事故,老年人来学习很不安全,必须彻底整修。由于缺乏资金,一拖再拖,拖了十多年。王权芬担任象阳社区老协会长后,立即召开社区协会理事会议,决定马上动工。政府拨款3万元,费用不够,她自己又掏腰包拿出1万元。开工后,她天天在路边看守,督促进度,20多天就解决了十多年的问题。 生活中的王权芬是个多才多艺的人,能歌善舞,业余生活十分丰富。除了担任象阳社区老协会长、柳市镇老协会员。这些年,王权芬还组建了红梅俱乐部,发展了30多名老年文艺爱好者,里面有舞蹈、越剧、太极、乐器等多支队伍,经常与老师、骨干谈心,组织队伍参加公益表演。每次重大比赛,她总是亲力亲为,带领队伍获得多项荣誉。 ■林黛妃摄影报道 笔者上周日约见王权芬,当时她正在排练下个月赴香港的一场越剧比赛,她唱的是生角,虽然只是日常穿着,但动作、眼神丝毫不含糊,唱腔更是婉转动听。一曲唱完,她将笔者带到旁边的一间乒乓球室,靠着乒乓球桌,聊起自己这些年的经历。 舞台上柔美、优雅的王权芬生活里却是个女强人,干练、利索的做派使她受到村里人的信任。20来岁时,王权芬在老家象阳办了一个电视机配件厂,亲自跑业务、送货。王权芬会骑摩托车,她运着产品坐船到上海,再从上海转船到大连,然后坐车将产品送到东北各省。90年代时,王权芬买来汽车,成为当时最早的一批女司机。 由于王权芬能说会道,雷厉风行,待人又热情温和,深受同乡敬重,多次被举荐为村老协会长。但由于生意繁忙,王权芬一一推辞。“如果接了这个担子,就要做些实事,我常年在外跑,怕无法帮村里做些什么。”王权芬说。 42岁,王权芬关了电视配件厂,在柳市电器城管理门市部,生活清闲了下来,便接起了村里老协工作的担子。从90年代至今,王权芬在村里担任了3年老协会长,9年副会长,她上任后,埋头苦干,工作负责,默默为老年人服务,广受村民好评。 身兼数职,公益服务不言酬 女强人变身为老协会长 10几年前,东岙村还没有菜市场,买菜不方便是困扰了村民多年的问题。很久之前,村双委就计划在村里的一块空地上建菜市场,虽然争取了大多数村民的同意,但菜场附近仍有几户村民坚决反对。 2006年,王权芬担任了东岙村老协会长,首先想到的就是菜市场问题。村民为什么反对建菜市场?资金问题怎么解决?建菜市场有什么更吸引人的好处?一连串的问题让王权芬的心里犯嘀咕。她起早贪黑,走街串巷,联合村干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向他们解释为何建造菜场,分析对策。 住在菜市场附近的一位老人是村里出了名的“老顽固”, 王权芬最初上门做工作,遭到了一通铺天盖地的呵斥,但她还是不厌其烦地连续10几次登门做思想工作,摆事实,讲道理。“我向您保证,菜场绝不会影响周边的卫生,不仅如此,要是家里来了客人,你一出门就能买到菜,多方便啊。”最终,通过多次和老人沟通,老人被她说得口服心服。 争取到全体村民的同意后,王权芬又自掏腰包,出了10几万。在几天时间内,东岙村兴隆菜市场搭建成功了。第一年,菜市场400多个摊位收益租金10余万,村集体有钱了,当年重阳节就给每位老人发了100元慰问金,证实了菜市场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利民工程。 10多次登门说服村民 慰问老人 登台演出(左为王权芬) 排练越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