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眼看天下 S hiping ■首席评论员 张全 “善待生命,奉献爱心,让他们安度晚年,含笑于生命的最后一个幸福驿站……”市福利院院长张惠珠倾力实践自己的诺言,精心照顾福利对象,25年亲手送走了40多位老人。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们没有孩子,就把我当女儿吧。”(本报昨日报道) 张惠珠所作所为令人动容。我们已经读过许多类似的报道,但再一次读到,仍情不自禁地被再次感动——在张惠珠身上,我们再次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温情。原来,爱是不怕重复的,第一千零一次的爱,仍然具有与第一次的爱同样的情感穿透力。仔细阅读思考,张惠珠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肃然起敬的闪光点呢? 信守承诺。25年前,张惠珠迈进福利院大门后,给自己许下了工作承诺。我们不知道她是在怎样的情境下,是否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许下的这番承诺——即使有,他人也早该忘怀了罢。但张惠珠自己记得,并且始终在努力践行当初的这番承诺。在一个信仰普遍缺乏的年代里,能守住承诺,并且是利他的承诺,几十年如一日地兑现它,这体现了信仰的力量。套用一个流行的说法,在充满怀疑的年代,我们仍然需要信仰。 干事在先。报道中提到拖把、畚斗、扫帚是张惠珠的三件宝,同事们说她既是院长,又是勤杂工,这饶有深意。张惠珠好歹也算是名院长,作为福利院一院之长,按职责重心在管理,杂事大可安排其他人去干。但张惠珠不然,她既管好全院,又带头干最脏累的事。这让人想起了以色列的军官,他们不说“给我上”,而说“跟我来”,这构成以色列军队强大战斗力的奥秘之一。想想中共党和军队从前也有这样的光荣传统,不知不觉中惰性渐生,芝麻大的干部也端了架子事事指使别人干。党员干部要干净干事,干净不易,干事又谈何容易?在不影响大局前提下,干部带头做好分内具体的事情,张惠珠堪称一面镜子。 心入至要。我们看张惠珠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工作投入,在于她对自己的认知,不停留在福利院院长的工作角色,而自觉将自己当成“老人们的女儿”。有了这样充满感情的角色体认,就会费尽心思做到一个星期菜谱不重复;有了这样的体认,每天数次为老人们换衣服不嫌脏,使老人有尊严地离世;有了这样的体认,在找到走失的智障寄养者时才会喜极而泣……都说要带着温度去工作,作为一名党员,她本能地融入百姓,体现了真挚深切的人性,实现了党性与人性的高度结合。真正能打动人心,能够润物细无声的,不在于身入,乃在于心入。 张惠珠的穿透力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