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文化周刊·综艺
3  4  
笔墨当随时代
三禾摄影俱乐部成立
乐清市女书法家
作品展出
火萤光光 点灯读书郎
乐籍书画家郑碎孟作品入选邮票专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5月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市女书法家
作品展出
2014-05-03

    ■黄小双/文 刘言勇/摄

    4月29日至5月5日,“纤手柔翰——乐清市女书法家书法作品展”在市区中心公园三禾俱乐部展出,共展出乐清市女书家60余幅作品,篆、隶、楷、行、草皆备,细腻而精致,宁静而秀美。此次活动由乐清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三禾文化俱乐部、乐清市书法协会主办,浙江远东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协办。

    乐清市女书法家

    作品展出

    芙蓉板凳龙

    ■记者 郑望喜

    大红灯笼,流光溢彩,鼓乐喧天,热闹喜庆。

    每年正月期间,在与雁荡山山水相连的“花村”芙蓉,板凳龙滚舞之时,一会儿蛟龙出海,排成一字长蛇,尽显威武之势,一会儿游龙嬉水,旋转成大圆形,火树银花满街舞。

    舞板凳龙是芙蓉的一种传统习俗,是地道的群众文化。

    2011年6月,芙蓉板凳龙被列入第五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来传说

    关于芙蓉板凳龙的由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

    芙蓉先民的居住地南面有座白龙山,山上万木葱茏,相传山中有条会呼风唤雨的白龙,一直以来被视为神灵的象征,故当地人制作并滚舞板凳龙,名曰“白龙”,以示纪念、崇拜和敬畏。

    说法二:

    相传很早以前,沿海地区发生了一场大旱灾,万物枯萎,生灵干死,百姓备受煎熬。一条海龙得知此事不顾禁忌,跃出海面,普降甘霖,使万物复苏,使百姓得以解救。可海龙却因此受到天庭惩罚,身体被剁成一段段,撒向人间。百姓忍着悲痛,将龙体放在一条条板凳上连接起来,日夜奔走相告,希望它永远存活下来。这条特殊的“龙”即为板凳龙,从此,舞板凳龙的习俗也在沿海地区流传开来。

    相比前两种说法,第三种说法少了许多神话色彩:

    元末明初年间(约1360),芙蓉后垟村林氏祖先林世明(世称“林九太”)迎娶蔡宅(今芙蓉镇海口村)蔡氏女。之后每年元宵节前后,林姓甥辈会去蔡宅娘舅家拜年,逢夜黑时,会成群结队地提着灯笼前行,山林间因此灯光闪烁。

    至明末(1643),林氏祖先林世明奇思妙想地将零星的灯笼演变成连贯的板凳(由溪椤木制成)上安装着灯笼的龙灯。于是,夜晚,成串的龙灯游走在山间,灯光熠熠,绚丽多姿,犹如一条龙游行于山林之间。闻名一方的板凳龙灯就这样诞生了。

    岁月变迁,时光流逝,芙蓉板凳龙逐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魅力和风格。以前,村民舞板凳龙表达的是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虔诚心理和朴素愿望。如今,舞板凳龙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文化活动。

    制作技艺

    芙蓉板凳龙由龙头、龙中段、龙身和龙尾4个部分组成,除龙身外的3个部分框架均以竹篾编成。

    龙头做工精细,看上去很庞大,其实很轻巧。龙鳍簇立,龙嘴半张,嘴里吊含着一颗艳红剔透的龙珠,下颔垂有厚细长须。龙中段呈波形,以3米红布或红线与龙头血脉相连。

    龙身由许许多多短板凳连接而成,一条龙灯板和一条档凳组成一档,每档约1.8米长,通常有36档、72档,也有超过136档的。在当地,这些短板凳选材于芙蓉溪边的溪椤木,彩绘而成。龙灯板扁平长约1米,两端凿有榫孔,前端三分之一处放一盏固定的竹编灯笼,后端三分之一处靠左侧凿一长条形握手孔;档凳厚实长约1.1米,中间有档脚约高0.4米,两端中空凿有榫孔。板与凳、档与档相连,靠的是活梢穿入榫孔,活梢通俗地说就是一根短棍,形似铆钉。

    龙尾中空轻巧,形似S型,需单人独立挥舞,自由方便。

    除夕或正月初一的夜晚,芙蓉村民上山偷“斫龙竹”(砍竹子),之后将利事钱压在竹桩上,一路敲锣将缠绕着红毛线的竹子运至村里的祠堂。第二天,村里的内行人开始劈竹扎龙灯做板凳,在龙头、龙中段、龙尾上糊以透光白纸,绘上鳞甲和各种彩色花纹。整个扎绘过程其实融会了民间剪纸、绘画、扎编、裱糊等工艺。

    几天后,龙头、龙中段、龙尾扎绘完成,一条条板凳也连贯成了龙身。龙头、龙中段和龙尾“体内”装有充电节能灯,龙灯板上的灯笼里插上蜡烛,板凳龙灯游春时,百灯齐点,“龙体”便通体透亮。

    舞龙要点

    舞板凳龙对舞龙手的体力、心理及舞龙手之间的协调配合都是一种考验。村里身强力壮的中青年通常会担当舞龙手,要求身强体壮、步伐稳健灵活,因为拦腰抱着板凳舞龙时前行、转弯、奔跑、挪移,需要反应灵敏。

    板凳龙的龙身无法翩翩起舞,也无法上下左右自由翻滚。舞龙手侧身将板凳抵于腰胯处奔跑,只能在“拉”、“盘”、“穿”、“撞”等基本动作上变出花招,从而变出 “老龙绕柱”、“打灯笼扎”、“盘荷花心”、“龙游大地”等队形。

    舞龙时,舞龙者须臾不能马虎,必须紧紧抱住龙凳随队统一奔跑。因此芙蓉板凳龙也是村民凝聚团结的象征。

    板凳龙出游遇庙必拜,舞板凳龙见柱必缠,特别是宗祠里头拥有众多的廊柱,龙就在各廊柱间游动,成S型绕来缠去。这时,舞龙手更要咬紧牙关,扎牢马步,弓紧腰,尽量让自己的身体远离廊柱。

    蔚为壮观

    芙蓉板凳龙一般在农历正月初八“出龙”,正月十八“安龙”。平常时节,板凳龙基本不出游,否则为大不敬(除祈龙求雨外)。

    板凳龙出游时,以各式旗幡开道,龙头引路,伴有长号、锣鼓、大闹等乐器。板凳龙亮起一盏盏龙灯,在夜色中逶迤滚动,流光溢彩,时而腾云吞雾,时而摇首摆尾,气势磅礴,威武逼真,蔚为壮观,所到之处,人山人海,欢呼声鼎沸。

    板凳龙在宗祠廊柱上缠绕时,更是雷厉风行,此起彼伏,激情猛烈。舞龙期间,参龙先生会进行参龙(祭龙)唱词,以求辟邪纳福、百业兴旺。

    闻名八方

    1993年11月8日,为庆祝乐清撤县设市,芙蓉人蔡文岳、沈益林、叶贤通、林新维、王志丰、陈宝养、林佳根、林杨中等人组建了白龙队,在庆典大会主会场和乐成的大街小巷整整舞了一天,所到之处,人山人海,人声鼎沸。

    1997年元宵节,在上海轻纺城经商的芙蓉老板蔡智平、张连松等人,投入巨资请来家乡名师,精心设计了一条长200余米、头高3.5米、浑身雕镂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的板凳巨龙,并召集家乡近百精壮人马,在大红灯笼、喧天锣鼓和嘹亮长号的烘托下,在大上海掀起了一股强劲的“芙蓉龙”之风,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创造了上海历史上的一个“不眠之夜”。当时,上海市曾出动众多警察在现场维持秩序。《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此做了报道,芙蓉板凳龙一时名闻天下。事后,这条板登巨龙被上海某文化部门所收藏。

    2004年,芙蓉板凳龙亮相上海轻纺城开业庆典。一条巨龙起伏自如、转动流畅,赢得了在场群众的啧啧称赞。

    2008年,芙蓉板凳龙表演专辑在第二届世界温州人大会上播放,原生态的芙蓉板凳龙表演技艺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的目光,当年11月1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专程派人到芙蓉镇拍摄芙蓉板凳龙表演。当时,参加表演的板凳龙有72档,绵延100多米。

    目前,芙蓉板凳龙技艺传承队主要有白龙队、下街村队、前垟村队、后垟村队、长徼村队、筋竹村队。

    芙蓉白龙队的芙蓉板凳龙表演。 阿贵 摄

    美丽乐清 美丽非遗

    Z

    ongyi

    乐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协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综艺 00006 乐清市女书法家
作品展出
2014-5-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