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近日引进出版的十卷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股“历史热”,该书首印的两万套刚上架就已供不应求,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加印了三次。该书是日本历史学家的系列著作,也是近年来中国历史方面的重磅力作,撰述者均为日本该领域的代表性学者,构思巧妙,写法轻松,观点新颖,富于洞见,同时又吸取了近些年来的诸多学术成果,利用了最新出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读性与严肃性兼备的历史佳作。 读历史书的价值和意义其实不用想得过于崇高,从最朴素人性的角度来考虑,读历史首先是满足好奇心,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起码除了吃喝拉撒之外,我还要考虑一些作为人需要考虑的问题,尤其是大家都对童年有所怀念,整个民族都是对这群人怎么走过来的有所怀念。所以,我们对于中国人究竟怎么来的也应该有份好奇心。 ——许宏 老家隔壁的大娘嫁到北流村,除了过年过节回趟娘家以外,几十年在北流村没出去过,哪里懂什么历史,但是她照样活到快八十岁,还很幸福。但爱看书的人,就像他这样刚过50头发就稀了,还一脸愁容满腹愁丝。尽管这么说没错,但是文学、小说、历史可以为你打开门窗,可以使你智慧,开阔视野,其实人是很愚蠢的,历史常常是重复的,有时候还是倒退的。你读了历史就会想,我做的这个事情是重复了还是倒退了,还是真的进步了,会产生这样一些敬畏之心和谦虚之心。 ——何晓毅 从内容上来寻找其精髓所在,则会发现,这套书的魅力在于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每位日本著者的个人观点都在历史的天空下自由地飞翔,也使得这套书整体上有一种新鲜感,能够从一个异于中国本土学者的角度来俯瞰中国的古今。 ——老记 这本书难得之处在于,它没有像我们国内编书,从主编到责编都干涉你到非常细的地步,导致你个人特点都被淡化,他们是很鲜活地保留了原作者的想法。我们如果编一套通史性的书,从总体上要求统一得太厉害,甚至大致的学术观点都得一致,但人文社会的优秀成果一定是学者个人的东西,这套书就把丰富多彩的学者的思想呈现了出来。 ——也是专家 在学术信息爆炸,学术研究越来越碎片化的今天,很少有考古学者能兼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和不同的研究领域,娴熟地驾驭众多的学术课题。但日本学者的“通识”却要优于中国学者,中国学者目前偏于专精而有条块分割之嫌。作为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中国学者,我个人的学术视阈就偏窄,因而在与包括宫本先生在内的外国学者的交往中常有自惭之感。这也反衬出这本书对中国读者的可贵。 ——说嘛哪 日本学者治学严谨令人钦佩,像《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作者鹤间和幸先生几乎每年都到中国内地来考察,他书中会有自己亲身到达现场的感觉,包括第一手的图片。他对于中国考古新的发现非常关注,比如这本书里他用了非常新的材料,像西安的‘张安世墓’的资料,我们也刚刚才开始采用。 ——子今 历史不仅仅是一个斗争史、政治史,它还有文明史、文化史、科学技术史,它还有市民生活等等的社会史。 ——南人北相 (黄崇森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