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朱镜宙
明年是朱镜宙先生诞辰125周年。百年中国,风云变幻,这在朱镜宙的近百年人生中,得到了反映。朱镜宙的人生轨迹是“求学—革命—出仕—皈依佛门”,今天寻找朱镜宙先生的遗迹,在于追寻其人文精神中的乐清底色。
探访瑶岙故里
朱镜宙的故居,已经不复存在。那个从前在网上看到过的旧台门照片,永远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民居。“爷爷的旧居消失了,当时我们觉得非常痛心。但后来我们想开了,爷爷在世时,为襄助乡里,都能千金散尽。现在,故居没了,我们就顺其自然吧。”朱镜宙的侄孙朱有发,说起朱镜宙故居的消失,语气平静。
11月25日下午2时许,乐清市三禾读书社组织社员及社会各界人士70多人,举行“朱镜宙平生事迹座谈会”。在座谈之前,大家先赴虹桥镇瑶岙,参观朱镜宙的故里。
故居不再,但朱镜宙故里依然可见处处旧迹,朱镜宙元素依然彰显:有章太炎先生题写名称的“恤嫠庵”、陈立夫题字的“朱镜宙先生墓”。还有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温台第一关“寿宁堡”,以及不知建于何年的进士坊,都在叙说着古村的昨天。
踏上瑶岙土地的后人,仰望俯视间,感慨多生。他们不停拿出手机拍照,不停地向同行的几位来自温州的朱镜宙研究者,询问有关问题。这几位老师是温州知名文化人洪振宁、金辉、方韶毅。 这三位老师自然担任起义务讲解员。
“我也算是对乐清近代人文还知道一点的人,但怎么在这个活动以前,就没听说过朱镜宙先生?”一位三禾学员,在参观了古迹之后说,“也许前辈们聊起过,只是我一直忽略掉了。”
“朱镜宙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百年沉浮的时代。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朱先生的一生,与国家命运密切相连。现在很多乐清人不知朱镜宙先生,并不奇怪,从大跃进到文革,两岸的文化沟通,一直处于真空。改革开放之后,两岸的交流有所开放,特别随着最近几年两岸的频繁交流,人们对朱镜宙先生关注逐渐多了起来。不是你无知,而是时代的原因。”对同学的困惑,另一位三禾学员这样解释。
今天如何纪念朱镜宙
参观了朱镜宙故里,活动进入朱镜宙先生平生事迹座谈会阶段。
省文史馆员张炳勋先生系统介绍了朱镜宙的经历之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许宗斌先生首先发言。他认为,瑶岙的文化,集精英文化、山水文化、驿站文化、草根文化于一体。说它是精英文化,因为瑶岙朱氏为乐清四大文化家族之一,与白石钱氏、南閤章氏、蒲岐侯氏并列,文脉延绵,源远流长。山水文化是指它的自然禀赋;驿站文化包括了文人官员往来交流,为后代留下大量稀世墨迹和文献资料;草根文化,则是表现在瑶岙有米塑、谷龙等民间工艺。瑶岙最早称窑岙,宋代有碗窑。许宗斌建议,我们要以纪念朱镜宙活动为契机,拓展瑶岙文化。瑶岙完全可以打造成文化名村。历史整理要靠文献,应该编好《朱镜宙文集》与《朱镜宙书信集》。
温州市社科联原副主席洪振宁认为,朱镜宙是乐清数一数二的名人。他留下来的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但这是乐清人贡献出来的。借用朱先生纪念活动,若能加强两岸沟通,很有意义。洪振宁认为,对一个人的纪念,顶层设计与基层设计要结合,纪念活动要与乐清文化地位相匹配,这样会让纪念朱镜宙活动更有意义。纪念是民心所向的事,但涉及经济问题、文化问题,这就需要内部的清单,像朱先生的自传《梦痕记》就很重要。朱先生留下的文献特多,可纪念内容也相当之多。
《温州人》杂志副主编方韶毅说他通读过朱的回忆录,并为此写过文章。他说,温州市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核心题材都是朱先生捐赠的信札,这个内容非常重要,朱先生在温州的地位是没人可比的,他的生平事迹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编印文集、书信集都很好。方韶毅建议重走一番朱先生曾经呆过的地方,比如杭州、甘肃、陕西等地,不仅仅是缅怀,还是发现新史料的契机。
温州资深媒体人金辉说,乐清的人文性格,受雁荡山的影响很大。乐清人有雁荡山的胸怀与气概性格,大山的性格非常明显。朱镜宙先生属于乐清东乡这一块,具有大山的性格。纪念朱先生,对研究区域文化很有好处。你们是乐清的文化基因,这对温州的文化建设,起着增量作用。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三禾文化俱乐部荣誉主席赵乐强说:“我认识朱镜宙先生是在温州博物馆举办的一个活动上,那次是‘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图片文献与馆藏名人墨迹展’。其中,有章太炎、于右任、蔡元培、黄炎培等等与朱先生的往来墨迹。这在民国时期,是最高的交友境界了,一个人的交友可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啊!但让我震撼的,不是那么多东西,而是朱镜宙先生能将那么多好东西毫无保留地捐出去,捐给国家,这是需要胸襟和境界的。如果将这些东西带在身边,也许早就烟消云散了。所以,对这样的人物,我们应当肃然起敬,也由此我开始注意朱先生的文章事迹。”
“我经常讲,地方的文化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今天我们举行这样的一个活动,还是循着这条脉络走来的。我对朱镜宙先生的研究不深,这次的参观座谈,也开阔了我们对朱镜宙先生的认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也好纪念也好,我有个基本观点,共性当中应注意其个性的不同,就朱先生而言,他是民国时期的人物,更关键的他是乐清人,他是从乐清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包括南怀瑾先生。南先生17岁前在乐清,他们的底子都是在乐清打下的。而且综观他们的文化精神,人生思想,这个底色也是乐清的。底子、底色决定了他们与乐清的不可分割。”
赵乐强强调说,近些年来我们以各种方式和活动纪念乐清的历史文化名人,但较多的是停留在传统的人文纪念的意义上。而三禾读书社近三年来坚持不懈地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作为经典来读,却有着对读书及其文化传承的更深的理解。他要求让读书和思考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
民间的朱镜宙热
除了温州一些学人研究朱镜宙,近年,乐清的年轻人中也出现了一股关注与研究朱镜宙热。
乐清知名网友李云霄是朱镜宙迷。“我是芙蓉人,最早知道朱镜宙先生,是我在10多年前的高中时期,从发现朱先生在雁荡雁湖景区罗带瀑的题字开始,当时很好奇,这是何许人?然后从文献中了解他,看了他的墓与他所捐建的恤嫠庵。知道他为章太炎先生的女婿,又从中看各种关联。”李云霄说自己去了朱先生的故里不下二十次,还写了些文章,收录于百度文库。与他一起关注的同龄人中,有一对来自雁荡山的“90后”双胞胎兄弟张朋杰、张朋强。哥俩都爱好历史,也是从高中时期起,开始对朱镜宙先生产生兴趣。几年前,哥俩与李云霄一起去瑶岙“踩过点”。弟弟张朋强能进入一个民国人物主题的数据库,给许多同道者提供了很多有关朱先生的文献资料,比如《申报》对朱先生的报道。“纪念朱镜宙先生,我非常愿意将资源与大家共享。”张朋强说。
桃源书店经理郑金才对朱镜宙先生的关注始于2003年。他的手头有一本朱镜宙先生的回忆录《梦痕记》。他还把朱镜宙的政论文章《民国政制改造论》复印成册,借给友人阅读。“有一次,我在网上发现一本朱镜宙签名的《英属马来半岛》,2005年在网上拍卖时没拍掉,但我2006年时上网再找,已找不到这本书了。现在网上有人将这个无签名的初版本标价3000元起拍。”他有点懊悔当时没买下那个签名版。
关注朱镜宙的乐清年轻人群体中,还有市收藏家协会的卓永。2011年5月,他在温州博物馆参观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年周年墨迹展时,他翻拍下了展览中的名人墨迹。现在,这些成为三禾读书社的分享材料。几年前的一天,他与朋友鲍海春在甘肃出差,在网上看到了一个卖家叫卖朱镜宙先生的一封信札,卓永说:“那会儿,卖家刚上线没几分钟,我看到后就说,这个朱镜宙是我们乐清人,赶快出价拍下。”鲍海春说:“什么人都不知道,出什么价!”卓永说:“赶快出价,再不下手就来不及了!”拍卖的起价很低,才15元。卓永、鲍海春马上与郑金才联系,咨询一些朱镜宙信札的情况。“那时,我几乎是电话遥控,他们终于拍下了这件信札。”据郑金才回忆,拍下这件信札,加佣金共计2510元。
章太炎先生的三女儿、朱镜宙夫人章展。
晚年的朱镜宙先生。
朱镜宙在雁湖景区留下的摩崖石刻。
朱镜宙的一生
朱镜宙,字铎民,晚号雁荡白衣,法名宽镜,法号佛显,人称“雁荡老人”,乐清虹桥瑶岙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十二月二十三日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体弱多病,6岁入私塾启蒙。
宣统二年(1910),21岁的朱镜宙考入官立浙江高等巡警学堂。
入学次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这时,钮永建在上海组织学生军,朱镜宙在杭州联络同学响应,执笔撰写宣言,送《全浙公报》公开发表。宣言文采飞扬,鼓动性极大,传诵一时,杭州学生报名参加者一星期逾千人。
朱镜宙先后入杭州《自由报》、《民铎报》任编辑,并自创《天钟报》。为了保持报纸的言论自由,他谢绝了浙江省都督汤寿潜赠款。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天钟报》以言论偏激而遭查封。1914年6月,25岁的朱镜宙从浙江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回到温州,与刘金声等创办《天声报》并任主笔,因鼓吹革命,文字激烈招惹当局,1915年夏入狱一星期,报馆被封。后赴上海与张季鸾等联办《民信报》,在于右任以民立图书公司为革命掩护下,联合邵力子《民国日报》,谷钟秀《中华新报》,徐朗西《民意报》,共同反袁倒袁。
1917年8月,孙中山南下护法。朱镜宙随即南下广州,受聘于军政府参议,拜见孙中山,得到器重,同时,深得时任大元帅府秘书长章太炎先生赏识。
1918年10月,徐世昌就任中华民国政府大总统,宣言和平统一,南北和议,呼之欲出。当时南方议员有主拥兵自卫者,29岁的朱镜宙认为与国家长治久安无补,写就《民国政制改造论》一书,时任非常国会众议院议长的吴景濂等四人作序,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时任孙中山护法军政府财政总长唐绍仪为该书作了“思深虑远”题词。
朱镜宙在广州停留不久,应新加坡《国民日报》之聘赴新加坡任该报总编辑。朱镜宙非常关注华侨教育,曾对华侨教育情形进行调查分析并撰文,寄送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多次复函,曾谓:“已编入校刊,藉供众览。”朱镜宙在《国民日报》社论中,大力呼吁华侨捐弃小我,筹建中华会馆,相互团结于中华民国之下,该言论为华侨社会重视,报纸销路大增,却遭到英国政府仇视,以政治手段逼其离开报社。
1919年秋天,朱镜宙返回故乡温州,撰写了一部极有价值的《南洋群岛──英属之部》(后更名为《英属马来半岛》)一书,北大校长蔡元培为此书题写书名,章太炎和黄郛为之作序。时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见书后召见朱镜宙,详问南洋华侨情形并赠3000元为奖。
1919年7月1日,由李大钊和王光祈等人发起的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当时会员42人,朱镜宙与李大钊、陈愚生是少年中国学会会员中年龄最大的3人。这年,朱镜宙遇平阳籍文化名人黄溯初,经黄推荐,朱镜宙转任福建中国银行副行长。至此,朱镜宙结束八年报人生涯,转入银行界。
1923年秋,朱镜宙因公务到上海,顺便拜访了章太炎,太炎很喜欢朱镜宙,要求朱镜宙陪自己去杭州。途中,章夫人汤国黎告诉朱镜宙,说章先生意以第三个女儿嫁朱镜宙为妻,婚事就这样确定下来。1924年3月,34岁的朱镜宙与25岁的章展在上海结婚,婚后偕赴厦门定居。
1929年5月,朱镜宙到上海市财政局任职,筹建上海市银行,兼南市分行经理,代理市库业务。
1933年5月30日,国民政府任命朱镜宙为甘肃省政府委员、财政厅长兼禁烟局长。朱镜宙在甘3年,兴利除弊,整顿税收、废除拨款秕政、改屯为民、豁免茶叶税,声名远播,成绩卓然。当地为他立碑颂政,范振绪撰文并书《财政厅长朱公铎民裁免茶商重征记》、西北日报刊登《天水公民函谢改屯为民》。
1940年,朱镜宙以健康情形极度恶劣为由,辞谢新职,无意仕途,乡居疗养。
朱镜宙皈依佛教有一段因缘。几十年的繁杂工作,他身体状况很不好,体弱失眠,久不能愈。1938年冬在重庆时去长安寺访近代高僧太虚大师,大师付以《金刚经》一部。朱镜宙读经后深有感悟,伏案流涕,不能自己,自此笃信佛教,研读经论。1947年赴南华山随侍中国近代著名禅宗高僧虚云老和尚。
1949年,60岁的朱镜宙迁居台湾。朱镜宙晚年主要致力弘扬佛教文化,发起成立了台湾首家印经处,印佛教经论流通,使佛教经典贫乏的台湾,注入一股新甘泉。朱镜宙发起修订了《中华大藏经》,参与创办了菩提医院,撰写了《五乘佛法与中国文化》等四部书被 “中华大典”宗教类佛门类收录,在台湾佛教界享有极高声望。
1985年10月25日,朱镜宙病逝于台湾省立台中医院,享年96岁。遵照朱镜宙生前愿望,2002年8月,朱家后人将暂寄存于善导寺的骨灰从台湾归葬故里瑶岙墓中。
(本文参考了乐清市政协编纂的《乐清上下一千六百年》)
本版图片均由朱有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