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编辑--象阳一中”在微博上反映,日前有位老人要上一辆柳市到翁垟的公交车,但司机拒开车门,不让他上车,老人多次敲车门都无济于事。 网友分析称,司机不欢迎老人上车,原因是老人行动不便,会影响车辆班次运营时间,从而影响司机业绩;其次是老人坐车难免有安全风险。 如果仔细推敲,会发现这些理由都站不住脚。老年人上下车行动是迟缓了些,可哪个司机在行车过程中都是一往直前的呢?碰上红灯、堵车,你不停吗?更何况路上随时可能出现一些突发情况,稍延迟一下,真的会对业绩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吗?至于老年人可能在车上出现意外状况,更是概率极低的事,就算是年轻人,也可能有突然身体不适的情况出现,若怕到这地步,就别开车了。说到底,个别司机拒载老年人,是歧视老年人的心理在作怪。 中国的老年人,现在似乎正面临着冰火两重天的社会待遇。一方面,有关部门大力提倡敬老,老人节、敬老月、各种针对老年人的优惠政策,把老年人置于一个受尊敬受礼遇的地位;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意无意地排斥老年人,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就在这几天,四川三个小孩扶起摔倒老太婆却遭讹诈的事件正持续发酵,引发“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的大讨论。在一些媒体开展的调查中,半数以上的人对这样的社会现状表示寒心,选择对老年人敬而远之。 窃以为,这两种对待老年人的态度都有点以偏概全。我们总是说,中国向来有敬老的传统,这固然没错。但客观地分析,“敬老”这个词中的“老”并非是无限制的。事实上,一个人该不该受尊敬、是否受尊敬,与年龄无关,不是每个人老了就会自动变得德高望重,老与“敬”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其次,尽管这个世界上永远会有那么一些为老不尊的人,比如近几年,媒体就曝光过好几起好心人扶起摔倒老人却被讹诈的事件,但这种以怨报德的缺德老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老人在得到别人帮助时都会表达谢意。我们不能因为极少数老年人有道德缺陷,而对整个老年人群体的道德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以至对所有的老年人都敬而远之。实际上,对老人敬而远之也并非我们的社会常态。 公交司机拒载老人的事件近年偶有所闻,与扶起摔倒老人却被讹诈一样,都属个例,我们没必要将它放大。同样是公交司机,一个90多岁的老人曾对我说过,他常在市区乘坐从医院到体育馆的13路公交车,一个姓邵的司机每次都会搀扶他上下车,让他备受感动,逢人就夸现在的司机素质高、公交服务态度好。前面提到的那个拒载老人的公交车司机,也许之前曾有过因老人引发的不愉快经历,才对老人坐车产生排斥心态。所以,我们有必要端正对老年人群体的正确认识,既要明白老年人群体中也有败类,敬老不是无原则;也要知道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善良明事理的,无须对老年人一概避之唯恐不及。如果人人都对老年人敬而远之,对老年人需要帮助时冷漠无视,这将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莫大悲哀。别忘了,人人都会老,善待今天的老人,就是善待明天的自己。 ■张丽萍 对老人“敬而远之” 不应是社会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