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根雕艺人 欲捐赠毕生作品 走进柳市东风村老人戴成希家的后院,空地上堆了十几个雕塑,有小孩、有猫女、有小木马、有展翅的“小黄鸭”,还有蛇、蜥、山鸡……81岁的戴成希将一个个树根、树杈变成一件件古朴而又稚趣的创作。可百年后如何处理这些“宝贝疙瘩”却让戴成希犯了难,“我想把他们全部捐给文化馆或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根雕。”戴成希说。 缘起胡琴 戴成希的雕刻手艺打小就显露了头角,儿时的戴成希痴迷上了胡琴。“小时候家里穷,看到戏台上的师傅拉胡琴,很好听,想学却买不起,只能自己动手做。”于是,戴成希拾来各种废弃木块,藤木作杆,榆木当底座,树皮做琴筒,再把尼龙绳切开搭弦,将这些钉在一起,就成了一台简陋的二胡。那时戴成希约十五岁,就奠定了日后做雕刻的基础,更埋下了对木头的眼力和情怀。 后来那把二胡不知被家人扔到了哪去,戴成希放下了对胡琴的喜爱,一心务农,种了大半辈子田。 60多岁时,戴成希迷上了爬山,一次大雨过后,戴成希偶然从方斗岩的一处泥堆里拔出一段形状很独特 的树根,第二天,又在山上拾得一块异常坚硬的空根,将两块根洗洗刷刷,搭在一块,凹凸处竟然出奇得吻合。 戴成希细看那两段树根,越看越投缘,他将一些细须除掉,将分开的根桠处削得更锋利,沿着纹理将树根用磨砂纸打磨光滑,一只举着两只大钳子的龙虾在戴成希的手底下活了。 看见自己变出了如此美丽的“魔术”,拉胡琴的旧梦又一度清晰地浮现眼前,戴成希又重新做起了二胡。就这样,结缘于琴的根雕,又重新报还以琴。 担忧身后无人保管 “同其他雕刻不同的是,根雕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以树根的天然形象表现艺术形象。”戴成希说,根雕在于寻。十几年来,戴成希爬遍了乐清大大小小的山,在他的“拾根”生涯里,走的最多的还是柳市的山,那里蕴藏了太多大自然的礼物。 戴成希最重的作品是一棵重达100多公斤的柏树根,是在吕岙山边的一处葡萄藤里看到的,当时的树根被当作葡萄藤支架使用。 “我走到旁边悄悄打量这段美丽的树根,感觉真是宝物蒙尘。”戴成希发现,只要稍加修饰,这完全就像中国古代画壁上腾飞的游龙,他以为主人家搭建葡萄支架为报酬,花了1000多块,将这段树根换了过来。将树根拖回家后,他对头部进行简单的处理,再给“龙”刷上厚厚的漆,天然的树纹作鳞,一条身披金甲、栩栩如生的巨龙就出现了。 根雕对于戴成希来说,只是一份嗜好,并不是赖以生存的工作,而柳市摆弄根雕的人并不多,他并没有太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潜心钻研其中技艺,只是凭着想象和不断积累的经验去创作。 边种田边拉琴,戴成希创作的闲暇不多,作品也不多,断断续续的,有时候一件作品要两三年才完成,有的送人,有的让孙儿玩丢了,剩下的只有十三件。这十三件作品是戴成希的心头肉,如今他担忧的是,若在他身后这些作品无人接纳,常年露天暴晒雨淋,不利于保存。 “艺术对不懂欣赏的人来说,它分文不值,对懂得欣赏的人来说,它是无价之宝。”戴成希老人说自己不差钱,只是希望在有生之年让这些根雕找到自己“归宿”,在博物馆接受参观。 ■林黛妃/文 签约摄影师黄一牙/摄 栩栩如生的巨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