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综艺
3  4  
大山的风景
——虞定良大师的动物根雕艺术
黄馒头也有三出戏做
重拾记忆的风景
浙报传媒-美术传媒秋拍周末推出
“被遗忘的大师系列”作品首次亮相
乐清第一座工人文化宫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1月2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黄馒头也有三出戏做
2013-11-23

    黄馒头也有三出戏做

    ■赵顺龙

    乐清俗语“黄馒头也有三出戏做”,照理说按字面分析“黄馒头”与“做戏”是不搭界的。可为什么这口头俗语把它们拉扯在一起呢?由头出在结尾的“做”字上,做馒头与做戏的问题,原因就在做馒头的老师是个戏迷,馒头做成黄馒头,戏唱得还可以。正是出于人们意料之外才富有喜剧性。

    一般制作馒头比较容易,原料有面粉、水、发酵粉(俗称酵母),发面过程是将酵母放在盘里,倒入温水,搅拌使其混合,然后面粉里放入酵母混合搅拌成絮状;和好的面揉好,用湿布盖上让其发酵。约数小时后其内部至蜂窝状,发酵完成;再把发好的面团在案板上用力揉至光滑,搓成圆柱形,用刀切成等分小块,最后放入蒸笼中蒸熟。如果其中某个环节有欠缺,便会做成黄馒头。人们会送他绰号叫“黄馒头老师”。

    回头说做戏,做戏始终是件很困难的事,戏里必然是要有个主角的,这主角是剧情人物的核心,是戏里郑重塑造的;演员们大都想演主角,因为主角表演空间大、独立性强,而其他角色都要“唯其马首是瞻”。但主角的成功需要其他角色配合,好的主角除了看重自己的表演外还要懂得协调其他角色。一出戏就是“一班人马”的表演,演技重要,协调配合更重要,少哪个“角”都会逊色。因此,奥斯卡等各种电影戏剧奖都设立“最佳配角奖”实质上等于说明表演是个系统,主角只是位置和功能较突出,需要时刻同配角协调。主配角只是位置和功能的不同,主角要是独行其事,搞不好在剧中的魅力就让某个配角给发挥了。其实这独角戏也就和古代的说书差不多,自编自演而已,它的效果是不能同“一出戏”相比的。因为它单调加之缺少鲜明个性对比,形象雷同。这黄馒头老师做戏似乎像“独角戏”,也只是小打小闹博人饭后茶余一笑而已,不可能有正规戏剧那样的思想厚度和艺术感染。人所周知,做戏要有基本功,生、旦、净、末、丑,说、念、做、演还需要道具,戏行里的规矩需懂行,黄馒头老师是戏迷,戏迷过不足瘾,只好用锅、盘、勺、碟,自打鼓板自唱戏。久而久之,闻名乡里。“黄馒头(老师)也有三出戏做”变成乐清西乡一句俗话。另一层意思是别以为外行人做事肯定不行,虽不是行家里手,可也有两下子。

    这句俗语在虹桥一带是“糖馒头也有三出戏”,其中“糖馒头”意谓糖痴痴的人也可比有点“夹心”,所以此俗语还有“糖儿头也有三出戏做”。可见“黄馒头”与“糖馒头”的说法是有差别的。

    戏上就是世上,社会就是一个庞大的舞台,每一个构成部分都是每天正在上演的一出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延伸出去,也就是要摆正角色。“黄馒头老师”也可说是“不务正业”的典型例子。可是它却是精神的调剂品,试想如果一个人起早摸黑一直做简单乏味的重复劳动多没劲?锅盘碗碟,叮叮当当伴奏起来,再哼上几句,这叫作“业余爱好”戏说人生。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综艺 00006 黄馒头也有三出戏做 2013-11-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