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风景 ——虞定良大师的动物根雕艺术 ■刘瑞坤 上世纪80年代,当虞定良大师的木雕作品《角斗》、《大地》先后获得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和希望杯奖之后,他就和他的动物雕刻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界的一大亮点。中国木雕专业委员会会长、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当时就发出断语:“《角斗》的成功可以说已达到了黄杨木雕的极高水平,为他自己和他们的同行设立了一个难以突破的标准。”中国工艺美术权威人士杨世惠先生把虞定良的《角斗》摆到了众多动物雕刻艺术品中间比较说:“你们看,相形见绌,《角斗》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绝对称得上百兽之王了!”从那时起,虞定良和他的代表作《角斗》、《大地》就成为了海内外艺术品市场的“宠儿”。 然而,最近当我们又一次走进虞定良大师设立在雁荡山的艺术工作室与黄杨木雕创作基地时,又看到另一番令人惊喜与兴奋的场面。因为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当年的“宠儿”《角斗》与《大地》,迎面而来的还有一座座大山、一片片森林和成群结队的狮子、老虎、熊猫、麋鹿与牛羊……虞定良告诉我们,这是他近年创作的动物根雕艺术——大山系列,也是他在动物根雕艺术领域里又一次崭新的“旅行”。 在虞定良艺术馆的陈列室里,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动物根雕艺术作品,形状巨大的动物根雕作品就有数十件。《大山春色》、《白云深处》、《山野恋情》、《云中隐逸》、《梦绕远山》、《丛林秋影》、《仰啸白云间》、《晨曦》、《远山》《山歌》等作品,不仅都有好听的名字,而且构思独特,充满诗情画意,每件作品都像大山里一道亮丽的风景。那丛林深处的雄狮王国,那悬崖底下的老虎家族,那奔腾的群马,那迁徙的鹿群,那追逐的牛羊……在虞定良手中的刀笔之下,都镂雕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同时也唤起我们深深的岁月记忆,宛如一坛香醇的陈酿,散放出馥郁的芬芳。 虞定良的动物根雕作品《山歌》,就是以一棵连体的黄杨树根打造而成的精美之作。他把连体的树根镂雕成两座山峰和两片树林,在两边山林里,都有群鹿在悠闲漫步,或低吟歌唱,或安详聆听,自然清新,左右呼应,十分协调。在雕琢中,更是因材施艺,精心雕动了“雕”与“不雕”的两种表现手法,结合总体构图,做到了简与繁、刚与柔、粗与细、动与静的准确把握。整个画面交辉相映,别出心裁,确实有如大山里一首甜美的歌。根雕作品《山野恋情》所呈现的更是一派恬静的山野风光。山脊高耸,树木苍苍,牛群悠闲地吃草……清新,优雅,充满诗情画意,就像我们憧憬中和谐的精神家园。根雕作品《云山隐逸》则显得更加雅致,别具一格,很有创意,他利用一块腐朽了的黄杨树根,因材施艺,巧妙地在树根未腐朽的凹陷几处,精心雕刻了几只隐逸的老虎,而周边的枯枝朽木却未动一刀,保留了那种原始的自然和风雨的沧桑,隐逸的老虎犹如隐居山林的高士,幽美恬静,风姿卓越,分外出彩。 纵观虞定良的动物根雕作品,我们都能感觉到,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基本都在因材施艺,妙造自然,可以说三分是天成,七分靠自运。而这七分自运,就来自于他长期的努力、钻研、积淀的艺术修养与娴熟的雕刻技艺。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要准确地把握树根材质,化腐朽为神奇,使每块树根都能尽其材,尽其用,尽其美,既要巧夺天工,也不能放弃精雕细刻和打磨修光。”也因此,他的根雕作品都能结合总体造型,做到简与繁、粗与细、动与静的精确把握、交辉相映。粗犷之处他很少动用刀具,绝不画蛇添足,而精雕细刻之处,他又总是精细无比,无论细刻、修饰、修光、打磨,做到一丝不苟。有些突出的关键部位,他还尽量做到晶莹剔透,用手触摸犹如婴儿肌肤,光滑细腻,妙不可言。这显然也反映了虞定良大师在根雕艺术创作上的一种美学理念和价值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