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钱道贤 是粮食的守护者 我叫钱道贤,今年47岁。从1988年开始在柳市粮食收储公司工作已经坚守了23年。 “民以食为天”,粮食的安危关系到千家万户。粮食保管工作看似普通,却责任重大。一旦发生天灾出现粮荒,柳市人吃什么?粮仓就会派上用场,这是柳市粮所几代守粮人一直引以为豪的责任。 我们收储公司一共有15个粮仓,可以容纳5300多吨粮食,我负责其中1000吨粮食的保管工作。眼下正是晚稻收成时节,现在有12个仓库装满了早稻。这几天我们正打扫剩下几个空余的粮库,撒上药糠消毒。等进入11月下旬,晒干后的晚稻就要入库啦,那是我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期,时常一干就是一整天,点件、验粮、过磅……丝毫不敢马虎,有时忙到夜里12点,肚子饿得咕咕叫,回到家却一口饭都不想吃,只想睡觉。 粮食保管工作就是要保障粮食安全,不能坏了,不能少了,还要保鲜。每天早晨上班前,我都要先去粮库里从粮堆里捧起一掬稻谷,捏一捏、闻一闻,检查库里存放的粮食水分是否超标了。 新粮入库后,就要开始熏蒸。把装着磷化铝的容器均匀分布在粮库中,再将粮库密封起来。像稻谷容易长的谷蠹、玉米象、印度谷蛾等害虫经过熏蒸,在缺氧的环境下很难存活。早上六七点,我进入粮仓开始布药,磷化铝挥发后属于有毒气体,不过我们也有防护措施。我背着5公斤重的氧气罐,用防毒面具将脑袋裹得严严实实,要是不小心吸入一点就会两眼发黑。在骄阳似火的8月,早稻入仓时,封闭的粮仓内温度高达40多度,我们在里面一呆就是一个多小时,每次出仓时都全身汗透,汗流到眼睛里又麻又涩,却不能用手擦,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最辛苦的时候也是工资最高的时候,平时我的工资是2300元左右,最忙碌的那个月能涨到4800元。 粮仓的温度控制很重要,特别是夏天,温度太高容易长虫变质。现在的粮仓都是电子测温,我们一个粮堆有3米多高,分两层测温,每个粮仓按体积大小分布10到30根温度计,测温数据被传输到粮情测温系统里,实时显现,还能定位哪里的温度出现异常。曾经有个点的温度偏高,我上去一看,原来是漏雨顺着墙边流进粮食里,导致温度升高。肉眼根本看不出来。我们立即采取降温措施,杜绝了事故发生。可是虫害、霉变这些问题还得靠我们自己精心检查。粮面保持卫生也是防虫害的重要措施,那么大的粮仓每天至少要清扫两遍。 每年台风来袭时,我们都得提前准备,灌沙包、运沙包、搬水泵、抽水,24小时守在粮库办公室,随时应对险情。记得1998年的那场台风带来的强降雨,给粮库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水位暴涨,超过了防护门槛,库底的粮食全部被淹了。如果不及时翻仓,没有受潮的粮食也会因潮气的传递而受损。我们边抽水,边一层层、一包包地将粮食搬运出来,运送到安全地带,台风过后还要对受潮的粮食进行抢晒,给粮仓全面消毒,粮食刚抢救好,还没等歇上口气,又要马上做好入库准备…… 对我来说,苦点累点已成习惯,最难捱的是日复一日的枯燥和乏味,看管粮食就是一个“守”字,不但要守得住粮食,还要守得住无聊,现在我们的粮管员最年轻的是33岁,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确实是一个过于单调的职业。和平年代粮食储备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多余和不重要,对每一个守粮人来说,责任是工作最大的动力。 我快50了,我对粮食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从小出生在农村,父母都是农民,家庭条件不好,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在粮库工作,是常年和粮食打交道的过程,我要求自己的家人不能浪费一粒粮食,要节省粮食、爱护粮食,因为我知道,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林黛妃 摄影报道 进粮仓布药 过磅。 闻一闻,看是否受潮发霉。 记录测温数据。 爬上3米高的粮库。 检查谷中是否有虫。 推平粮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