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徐再东
近日,笔者从市农业“两区”办获悉,今年我市有芙蓉镇水果产业示范区、牡蛎产业示范区2个示范区,仙溪东加岙铁皮石斛精品园、沟坑式稻田养鱼渔业精品园,虹桥虾蟹精品园,雁荡水果精品园,清江杨梅精品园,北白象生猪精品园,柳市奶牛精品园,天成生猪精品园等8个精品园以及芙蓉仰后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共11个园区通过温州市验收认定。
据统计,自开始农业“两区”建设以来,我市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3个,面积5.8万亩;建成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4个休闲农业观光园区。
实行量化考核 科学编制规划
强化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农业“两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办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乐清市农业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配置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两区”建设和协调工作。为把农业“两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到基层,市政府每年与相关镇、街道签订农业“两区”建设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和目标,同时出台了《乐清市“两区”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明确责任,实行量化考核。
加强科学规划。根据省“两区”建设大纲和总体要求,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以沿海平原和山区丘岭为重点,规划布局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使园区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示范龙头。在规划北部农业综合区时,充分利用 “中国铁皮石斛之乡”和“浙江省苗木之乡”的独特优势,在双峰、镇安等地规划建设铁皮石斛示范区,在仙溪镇规划花卉苗木示范区。
加强政策扶持。市政府每年制定出台的《春季农业政策信息》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头条扶持政策内容,明确农业“两区”建设是财政扶农支农的重点区和优先区。市政府制定出台《乐清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农业招商项目在用地、税费、资金、审批等方面享受优惠。市财政每年专项安排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粮食功能区建设,并对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精品园建设优先安排产业项目。三年来共支出土地流转资金达646万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完善服务体系 强化产业集聚
完善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积极在各镇街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农业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农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集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和土地流转服务等于一体的农业“两区”服务体系,为集聚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
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全市“两区”内已建立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350多个,年均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次,水稻统防统治面积12万亩,粮食良种播种面积26.5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8.6%。粮食功能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虹桥北城粮食生产功能区,着眼未来高科技农业发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地理信息、远程专家咨询、供求信息、政策信息发布等服务平台,为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的即时服务。
创新体制机制 提升竞争水平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离乡和兼业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1.6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70%以上,走在全省前列。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在农业“两区”的投入,粮食生产功能区由市财政全额支付建设,为此市政府出台了《乐清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每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在2000元。三年来,共投入资金7500万元。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财政资金以奖补的方式投入,三年共计投入2200万元。二是引入工商资本投入。利用市政府农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共吸引工商资金5.6亿元进入农业“两区”建设。
创新经营主体机制。积极推广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三位一体”经营模式,推动经营主体的联合统筹和对接,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全市已培育86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家。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10家,成员2.69万人,带动社员8.32万名,联结基地13.6万亩。合作社的数量、规模和带动能力名列温州前茅,2012年被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示范县。
推进“两区”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
■通讯员 徐再东
近日,笔者从市农业“两区”办获悉,今年我市有芙蓉镇水果产业示范区、牡蛎产业示范区2个示范区,仙溪东加岙铁皮石斛精品园、沟坑式稻田养鱼渔业精品园,虹桥虾蟹精品园,雁荡水果精品园,清江杨梅精品园,北白象生猪精品园,柳市奶牛精品园,天成生猪精品园等8个精品园以及芙蓉仰后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共11个园区通过温州市验收认定。
据统计,自开始农业“两区”建设以来,我市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33个,面积5.8万亩;建成4个主导产业示范区、21个特色农业精品园、4个休闲农业观光园区。
实行量化考核 科学编制规划
强化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农业“两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我市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办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乐清市农业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配置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日常“两区”建设和协调工作。为把农业“两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落到基层,市政府每年与相关镇、街道签订农业“两区”建设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和目标,同时出台了《乐清市“两区”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明确责任,实行量化考核。
加强科学规划。根据省“两区”建设大纲和总体要求,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现状,以沿海平原和山区丘岭为重点,规划布局各类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使园区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示范龙头。在规划北部农业综合区时,充分利用 “中国铁皮石斛之乡”和“浙江省苗木之乡”的独特优势,在双峰、镇安等地规划建设铁皮石斛示范区,在仙溪镇规划花卉苗木示范区。
加强政策扶持。市政府每年制定出台的《春季农业政策信息》把农业“两区”建设作为头条扶持政策内容,明确农业“两区”建设是财政扶农支农的重点区和优先区。市政府制定出台《乐清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明确农业招商项目在用地、税费、资金、审批等方面享受优惠。市财政每年专项安排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粮食功能区建设,并对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精品园建设优先安排产业项目。三年来共支出土地流转资金达646万元,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完善服务体系 强化产业集聚
完善农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积极在各镇街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以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平台、农业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农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相结合,集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和土地流转服务等于一体的农业“两区”服务体系,为集聚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条件。
大力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目前,全市“两区”内已建立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350多个,年均测土配方面积达60万亩次,水稻统防统治面积12万亩,粮食良种播种面积26.5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8.6%。粮食功能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
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在虹桥北城粮食生产功能区,着眼未来高科技农业发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地理信息、远程专家咨询、供求信息、政策信息发布等服务平台,为农业企业和农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的即时服务。
创新体制机制 提升竞争水平
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积极引导鼓励离乡和兼业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1.6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70%以上,走在全省前列。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在农业“两区”的投入,粮食生产功能区由市财政全额支付建设,为此市政府出台了《乐清市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规定每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在2000元。三年来,共投入资金7500万元。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上,财政资金以奖补的方式投入,三年共计投入2200万元。二是引入工商资本投入。利用市政府农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共吸引工商资金5.6亿元进入农业“两区”建设。
创新经营主体机制。积极推广合作社、供销社、信用社“三位一体”经营模式,推动经营主体的联合统筹和对接,带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全市已培育86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2家。全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10家,成员2.69万人,带动社员8.32万名,联结基地13.6万亩。合作社的数量、规模和带动能力名列温州前茅,2012年被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示范县。
推进“两区”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
淡溪铁皮石斛园区。郑剑佩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