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丽娟 实习生 施谷雷 11月15日,位于雁荡山脚下的松垟村像过节一样热闹,上千村民聚集在松垟村喜庆文化礼堂落成。 台上,18个孩子穿着古时学童的衣服,面对着老师,双手环成圆形,缓缓鞠躬。老师还为孩子们点上朱砂,代表着指聪点明。学童们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启蒙仪式,并诵读了《弟子规》、《金陈氏先祖垂训》。 文化礼堂落成后,这两天来松垟村热闹非凡,一场场越剧在礼堂里演出,周边的村民们都来到松垟村看戏。 进入雁荡山主景区的两条路都穿过松垟村,该村可以说是雁荡山的“大门”。“以前,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村里的文化、历史、宗谱、祖训等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这次文化礼堂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金良介说。 金良介是一位退休教师,在这次文化礼堂建设中,他与村里的连桂雪、金良凤、金忠带、金小具、金选华等几位老人,从今年5月起,就开始进行大量的资料收集。 走进松垟村的文化展示长廊,浓郁的文化味扑面而来。整个展示廊分为物产、文艺、风采、古驿道、文化遗存、民风等进行分栏展示,制作古朴,图文结合,一目了然。其中,古驿道、松垟水井大观等,是对村旅游资源的重新发掘,记者从展示图上看到,村里共有12口不同年代的古井,多条驿路途经该村。 “随着文化长廊、文化礼堂的建成,每天都有很多村民前来参观。一些村民白天干农活,晚上过来光线不是很好,我们又特意装了几盏灯,方便村民们看,现在晚上这里可热闹了。”金良介老人开心地说。 在大礼堂的对面,村里还将一栋老屋进行装修,建成了一个民俗馆。里边有古老的织布机、古典的家具、老式的农耕用具等,来到这里仿佛“穿越”回到了古老的农耕时代。这些“老古董”,都是村民积极捐赠的。 金良介说,通过文化礼堂建设,村民们有了凝聚力,村里的文化味也浓起来了。现在很多来雁荡山的游客,看到我们做的指示牌,都会慕名进来参观。 编者按:随着基层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层面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围绕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积极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我市按照人口集聚、建设环境、窗口特色等原则,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出了总体布局,打造沿海、平原、山区等3个文化礼堂带。今年,我市创建农村文化礼堂36家,布局科学,标准较高,在“量”上处于全省领先位置。今起本报将推出农村文化礼堂巡礼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松垟村的文化味浓了 ——全市文化礼堂建设巡礼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