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文化周刊·阅读
3  4  
《乐清味道》自序
生命最后的读书会
《知堂回想录》
读郑亚洪的音乐随笔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1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味道》自序
2013-11-16

    ■王常权

    我自小是个馋嘴的人,但如果没有三位偶遇的人物,我可能不会那么快地由一名不自觉的馋人过渡为一名自觉的馋人。

    这是两男一女三位人物,一位姓林,另一位也姓林,再一位还姓林。

    这第一位是林宣文老师。他是我朋友厉靖的岳父。那天我跟他闲聊,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林老在南非的经历,他说当时在南非教国画一节课可收一百美金。我很不解林老为何舍弃大好淘金机会,执意要回乐清老家。林老说,铜钿是好赚,但我吃不下东西啊!家里的澜猢、蝤蛑,那是多么的鲜美啊。彼时我虽然嘴馋,但还是停留在有啥吃啥的状态,因此对林老的话大不以为然,只是记得他说起家乡的海鲜,撇着嘴,一脸的向往和陶醉。

    第二位是林凡老师。他是我朋友郑磊的夫人。有天晚上,我都吃过饭了,接到郑磊的电话,叫我去一家海鲜楼,说海鲜点太多了,让过去一起吃。过去一看,郑磊一个人坐在包间里,面对一大桌海鲜,对我说她老婆刚下飞机,还在回来的路上。一问,原来林凡老师在北京进修声乐,两周的时间,天天是馒头和面条,配的是鱼香肉丝和宫保鸡丁,口味整个都没了。所以上飞机前,林老师就打电话给先生,赶快点一桌海鲜等她吃。

    第三位是林加进老师。他是我有次到北京出差的搭档,同机的旅伴。说实话,那次去采访的会务接待很不错,海鲜河鲜也是餐餐都有,当然味道和吃口都比不上家里的海鲜。结束五天的行程,又是同机回家。下了飞机,恰遇下雨,空气又湿润又腥气。只见林老师舒舒服服地把自己安放在车座上,然后说,回家放下行李,第一件事就是到菜场买一只大大的肥江蟹,红烧了吃。我问北京的菜不好吗?他说能和家里的海鲜比吗?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这种饮食习惯很不解。我认为一个人应该有无限强大的适应性,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学会享受当地的饮食,当然有些被周作人认为是“个别的肉”,比如活吃老鼠、生吃猴脑等等我们要避之不及外,正常的美味,趁牙口好的时候,真要好好享受自然的馈赠啊!一辈子就挑剔地守着一张嘴和一个胃,既亏待了自己又辜负了别人,显得又矫情又狭隘,实在是令人厌恶。

    不过三位林姓人物的美食经历,还是很深刻地影响了我。说得诗意点,这是人类大脑中一个叫怀念中枢的地方在起作用,当外界的刺激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线声音,一缕气味,一片色彩,都会没理由地勾起一个人的心底的记忆,引出一段念想。其实,按阿城的说法,思乡这个东西就是思饮食,思饮食的过程,思饮食的气氛。为什么思这些,是肠道里的蛋白酶在作怪。所以说,尽管我一再告诫自己要保持“大脚板走四方,大嘴巴吃八方”的“高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味蕾的退化,我也开始越来越关注起家乡的美食来了。到了外地用餐,有事没事也会在心里把家乡的美食拿来比较一番。

    慢慢地,我也为家乡的美味所倾倒,不论是乐清湾的海鲜,还是乡土味十足的农家烧。

    先来说说乐清湾。站在城关的鹰嘴冈,或是来到城北的白云尖和白石的玉甑峰,再或者是登上雁荡山的百冈尖,俯瞰整个乐清湾,只见南起瓯江口,北顶温岭市,东侧横着玉环县,由洞头县的大小门岛、鹿西岛总绾湾口。而乐清西靠如海洋般连绵的群山,全依仗了乐清湾那一抹生动和跳跃,才能在厚重之外灵活和婉约起来。就像国画里的“借景”,有了山峦的烘托,那一湾水面就有了实在的归属;有了潮水的洗礼,那一片苍山也有了灵活的底气。

    抛开这些诗意的描述,这一片群山的溪流,确实为乐清湾带来了肥沃的水体,一路上,有清江、白溪、蒲溪、梅溪等几十条大小溪流入注湾内,潮涨潮落,咸淡水交汇,为湾内鱼虾螺蟹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丰富饵料。还有,因为山势与海岸平行,山地的阻隔作用,形成了湾内冬季温暖,春季气温回升早的陆域港湾小气候。在这样的天时地利下,乐清湾内的海鲜素以鲜甜和细腻闻名于世。近年来,陆续有“中国泥蚶之乡”、“中国牡蛎之乡”、“中国鲨鱼加工基地”等称谓加身。因此有作者在文章中写道,“乐清湾是上天赐给浙江的一个天然良湾。”

    回头再说农家烧。在一些资料里,乐清的地理经常被说成是“七山二水一分田”,而类似的称谓我在安徽、江西等地的一些资料介绍里也看到过。不过点开谷歌地球,发现此言不虚,我甚至认为,在这一大片莽莽苍苍之中,乐清有没有这一分田都挺悬的。这样的环境,自然会产生“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风情。在此基础上,产生种种风格迥异、意趣不一的农家烧乃至各类小吃点心,简直不在话下。

    所谓是“食无定味,适口者珍”,如前所说,我由一个不自觉的馋人变为一个自觉的馋人,有意识地学问海鲜,了解当地美食,也是近几年的事。事无巨细,待人侧身其中,才发现道无所不在,既在蝼蚁,也在稊稗。仅仅是一个馋嘴的人,却要对一个地方的饮食评头品足,真是不自量力。“民以食为天”,我想,再过个三年五载,等我系统地出海捕过鱼,下地扛过锄,上炉炒过菜,到时我或许能把这天大的事情说得靠谱一些。

    序与跋

    Y

    uedu

    《乐清味道》自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文化周刊·阅读 00004 《乐清味道》自序 2013-11-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