琦君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作家。从2008年8月,我开始阅读琦君的散文集《水是故乡甜》,发现她的文字清浅自然,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后来我从网上、特价书店里陆陆续续买了20多本琦君的书。 曹文轩说,有些书是属于“高贵血统”的,如鲁迅、安徒生、莎士比亚、曹雪芹的书等。我心中,琦君也是。日子里因为有了琦君,而变得诗意。 《往事恍如昨》是我的琦君之旅中撷秀的又一枚小小红叶,它是我岁月的书签。我把书中琦君谈锻炼、谈写作、谈读书、谈教育、谈视力的句子,标上页码写在第一页的空白处,常常温习。我记得,写报告文学,要传真、传神,还要传情。琦君写作几十年的经验,是她幼年时老师心传的简单八个字,“大慈大悲,广大灵感”。“ 大慈大悲的佛心,也就是诗心、灵心”。 《往事恍如昨》里有许多篇章像音乐一样令我难忘。琦君怀念一个人,自然记下他的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到了结尾,那句话又浮上心头。“我仿佛觉得,当年爱护我,教育我的长辈亲人,仍时刻在我身边。”有时候我如同琦君一样,缩小成书中的小春,泪光闪烁。原来琦君一直记得长辈亲人的叮咛,使她更有信心面对现在与未来。 这些句子反复着,既是点题,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琦君在本书小序里写道,“写吧,多写吧,脑子是不会衰老的,笔是愈用愈灵活的。”这是沉樱姊对琦君的鼓励。在《青灯有味似儿时》里,“记住,要做一个好孩子,孝顺父母亲。”这是白姑娘临别时的话。“只要心里敬爱仙师,他就永远是你的亲爷。”这是外公的话。阿荣伯叹口气说:“你不会忘记岩亲爷,不会忘记家乡,能常常回来就好。人会老,神仙是不会老的,他会保佑你的。”“我”听着听着,眼中满是泪水。母亲临死前,“我”未能在身边;“我”漂泊在外,时隔52年才返里。难道如金妈教我唱的“珍珠塔”,“天也空来地也空,人生渺渺在梦中。” 反复叮咛的句子,一前一后,像翩翩的蝴蝶,同样出现在其他散文集里。《水是故乡甜》里,母亲说:“孩子们多喝点家乡的水,底子厚了,以后出门在外,才会承受得住异乡的水土。”《母亲的金手表》里有篇代序《旅居心情》,夏老师说:“任何生活都可以过,惟须不失却自我。”那平静收敛的句子,在读者脑海里留有无穷的回味;那一次又一次出现的叮咛,仿佛手掌合在了一起,撒出的网又收了上来。欲言又止,依依不舍,以致琦君在不同的文章里一遍又一遍描绘他们的音容笑貌。还是这么几个人,还是江南小镇,容家大院,深深橘园,但篇篇都不一样。 灯景旧情怀,往事恍如昨。我喜欢读《玳瑁发夹》、《南海慈航》,《永恒的思念》、《三十年点滴念恩师》,我在清晨、午后和夜晚打开《往事恍如昨》,和琦君其他的书。我相信琦君。 ■郑群威 读《往事恍如昨》的联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