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质疑 最有利的武器就是坚持 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身边,可以发现很多助人为乐的行为,诸如前岸村叶乐英发愿施粥三年,每天夏季的柳市伏茶。对于这些善举,我们予以高度肯定,甚至不少读者参与到爱心行列,纷纷给施粥铺、伏茶摊送钱。那么,延文路一商家供应免费粉干,为何会引起争议。 不可否认,一些企业、个人对助人行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上新闻”、“促营销”的层面,每逢灾难,他们确实慷慨解囊,但同时他们也惦念着“上新闻”、“做营销”,而在日常生活里,没有宣传、缺少赞许,往往让他们缺乏助人的热情。这使我们产生疑问,助人为乐到底是为了利己,还是为了利他? 事实上,社会心理学认为助人行为具有三个基本动机,其一助人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其二助人的报酬往往超过成本,所以助人列入利己之内;其三在某些条件下,对受害者有力的移情感觉和怜悯促成无私的奉献。人们有许多方式可以获得满足感,我们应当感到欣慰的是,获得满足的方式之一就是帮助他人。既然助人可以获得满足,就不应过分纠结于利己或利他,理应关注助人行为的正面效应。常言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行为使施与者和接受者双方获利,发扬这种行为对大家都有好处。 多一些理解,多一点期待,积极看待新闻事件中的助人行为,可以发现事件所蕴涵的正能量。温州市“红日亭”施粥曾经引人疑虑,很多人觉得几十位老人的自发行为难以为继,但是老人们执着的坚持,带动越来越多好心人参与进来,使“红日亭”施粥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道德标杆。助人行为植根于日常生活,贵在坚持不懈,坚持助人本身就是回应社会质疑的最佳方式。只有持之以恒的助人行为,才能让我们从时间跨度上认识一个人帮助他人,是为了回报社会、关爱弱者,还是仅仅停留于营销手段。因此,与其质疑一个人的助人承诺,不如关注这个人能否坚持助人。 我们期待这家店主在坚持助人的同时坚守一份担当。首先,坚持按照招牌粉干的标准供应免费食品。一般人认为免费的东西往往是低标准的东西,这就要求店主供应高质量的免费粉干,让大家吃放心饭。其次,坚持限量不减少,至少保持最初的数量、份量。我们乐于看到助人者生意兴隆,也不无怀疑随着饭店生意的变化,店主将难以兼顾或逐渐忽视免费粉干的供应,这更需要店主用行动来解答疑问。最后,坚持自己的选择不动摇。哪怕是大多数人的不理解、质疑,也不应该放弃助人为乐。 人们常说“助人者人恒助之”,助人可以增加他人将来帮助自己的可能性。一个人助人为乐,带动其他人积极响应,肯定为大家所喜闻乐见。多一份恒心,多一点坚持,助人为乐的正能量可以放大。 ▉陈克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