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取消垃圾桶是一种管理洁癖 ■汪昌莲 从11月3日开始,贵州省荔波县樟江旅游景区将取消所有垃圾桶,游客随身携带垃圾袋,自行将垃圾装入袋子带出景区。据景区负责人介绍,垃圾桶的设立会破坏自然景观的和谐,并且景区内设立垃圾桶,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保洁。这次创建无垃圾景区,是全国首次尝试。(11月5日《贵阳晚报》) 不可否认,治理景区脏乱差,维护景区干净整洁,并不存在任何问题,似乎充满了善意。问题是,做任何工作,都要把握好一个度,一旦超越了这个度,善意的初衷,就有可能结出恶果。 首先,期待取消垃圾桶,使景区成为“无垃圾景区”,可以说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可否认,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已成为当今社会一大顽疾,几乎遍及每个公共场所的每个角落,尤以节日和景区为甚。试想,以往景区有垃圾桶,一些游客也做不到“垃圾入桶”,一旦取消了垃圾桶,乱扔垃圾现象将会更普遍,景区也更加会垃圾遍地。尽管景区称将加大对乱扔垃圾行为的处罚力度,殊不知,游客的文明素质不是“罚”出来的。相反,“罚”冷了游客的心,他们将会选择用脚投票,远离“罚款”景区。 可见,景区取消垃圾桶,只能成为供人欣赏的一道“风景”,是受功利思维所驱的“应景之作”,或是供领导赞赏的一种“政绩”,使其失去了应有的管理和服务功能,其“生命力”也不会长久。也就是说,景区取消垃圾桶,不仅高估了游客的文明素质,而且也高抬了自身的管理智慧。与其说这是一种景区管理的创新,不如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管理洁癖。这种管理洁癖,非但换不来景区文明,反而给游客掘了一个素质陷阱。 《旅游法》已经颁布实施,而“文明出游”是落实《旅游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显然,不在景区乱扔垃圾,是“文明出游”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文明出游”靠疏导,而不是采用取消垃圾桶的方式去封堵。事实上,游客在出游途中文明还是不文明,除了自身素质之外,关键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换言之,游客的文明和不文明,就看景区管理者如何去进行正确的引领。比如,在不取消垃圾桶的前提下,再给每名游客发一个垃圾袋,督促他做到垃圾随人走,并做到“垃圾入桶”,这本身就是对文明出行的一种“导游”。 (作者为公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