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阅读
3  4  
《逃离》
从浙江精神抵达人类心灵
天下掉馅饼
宗教与乐清传统文化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年11月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逃离》
2013-11-02

    书味

    Y

    uedu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代表作。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以短篇小说闻名全球,入选美国《时代周刊》“世界100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在欧美媒体的评论中,都毫不吝啬地给了她“当代最伟大短篇小说家”的称号。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盛赞其为“当代短篇小说大师”。1931年出生于安大略省。长期居住于荒僻宁静之地,逐渐形成以城郊小镇平凡女子的平凡生活为主题的写作风格。故事背景大多为乡间小镇及其邻里,故事人物和现实中人并无二致,亦经历出生与死亡、结婚与离异。但泥土芳香的文字背后,却是对成长疼痛与生老病死等严肃话题浓墨重彩的描写。细腻优雅、不施铅华的文字和简洁精致、宽广厚重的情节,常常给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莫大震撼。

    《逃离》告诉我们:夫妻的事儿你别管了,管了不落好,还会失去朋友。 就怕女人矫情,一矫情,闹个离家出走什么的很麻烦。但夫妻生活中粗糙的男人总有一天会让敏感的妻子发狂,会让她突然觉得,这个司空见惯的家,其实是个血盆大口,吞噬了她的灵魂和生命力。 ——为秋

    开篇小说《逃离》向我们传达了普通女人生活细节背后的内心情绪。她的故事简单易懂,但手法讲究。在叙事过程中,出现很多间断、逆转,不同时间、地点发生的情节穿插进行,开放式结局给读者以想象空间。开始先写卡拉害怕见到度假归来的西尔维亚,给我们带来疑问;接着写了卡拉和克拉克的马场经营状况和不快,中间穿插着三年前他们曾有过的美好时光;又回到当前,克拉克提起西尔维亚回来后要卡拉去索赔的事情,解答了我们的疑问;很自然地写了索赔的缘由以及贾米森夫妇,中间穿插着卡拉与丈夫的争执;又因卡拉去西尔维亚那里,引出西尔维亚在丈夫死后的状态和度假生活,紧接着的是卡拉逃离过程中穿插着对克拉克的回忆等等。通过这些手法展现了女主人公的不同侧面,传达出在男性“温和暴政”下女性隐秘的内心世界:从女性意识觉醒后的逃离到内心虚空后的复归,游离于寻找自我和失去自我之间。 ——太隐熊藏

    用阅读感觉来划分,中短篇小说可以粗略地、武断地分为两种,一种像核桃、玻璃球,但求畅快、戏剧化,主张精巧和俏皮,发展到极端,就是欧·亨利和星新一,为了这一段故事不顾一切,倾家荡产地盛装上演,刻意破坏人生的肌理,罔顾人生的开放性,我们受这种小说熏陶多年,以至于形成了阅读上的恶习。另一种中短篇,像截了一段大河,却不是物理上的那种截断——那种竭泽而渔的截断,而是心理上的,为观看的方便而截的,前因后果都潜藏着,丰沛奔涌也照旧,甚至比看到整条河流更为浩荡。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属于后一种,她笔致绵密,气息醇厚平静,从不因为写小说而人为破坏生活的肌体,刻意制造落差。 ——松落子

    她的小说还体现着她的一种努力——恢复小说的神秘性,她远离了当代小说那种锐利但琐碎、简约留白过多和克制到寡情的作风,让小说重新成为混沌的、朦胧的、多解的、磅礴的、雾气缭绕的、根系繁多的,所以,她会被视为契诃夫的传人,但这也增加了她的小说在被领略时的难度,她37岁时才出版首部短篇小说集,多年来获奖无数,却始终呈现出一种沉潜之姿。 ——山中岁月

    《逃离》可以被视为“概念小说集”,八个故事隐隐被一个概念、一种气质统一,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八个故事并无隔离之感,气韵也并不被阻断,混在一起组成了长卷。这种传统的上游,是舍伍德·安德森和詹姆斯·乔伊斯,再庞大一点,还有福克纳。 ——海上心

    我在立秋的雨天读这本书,一直想起去南方时,在火车上看到的窗外情景,峡谷或者平原,藏在水汽蒙蒙中,树林和田野里,散布着房屋——这是艾丽丝·门罗的小说在形象上给我的通感,与当代小说给我的形象通感——白热的城市的下午,完全不同。 ——不了情

    《逃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阅读 00004 《逃离》 2013-1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