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林豪 金、银两溪是乐清的母亲河,由于多年淤泥沉积,河床逐浅。大约在1958年冬,政府部署发起疏浚金、银溪。分配任务到各村、各居民区、各企业、各商店,具体落实到单位、个人。农民当属主力军,学校积极配合参战,同时政府机关也不例外。确实是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人人参与! 挑河选择在河床干涸的时节,便于运作。各单位所挑地段由上头统一安排,确定划分地块,再用白石灰或绳索界分应挖范围。两岸墙上贴满宣传标语,插上彩旗,桥头等显眼的地方拉挂着写上大字的红布横额,还组织啦啦队鼓动助威。工地领导手拿用铁皮制作的喇叭筒高声喊话,指挥施工,医务人员身背药箱出入工地。男女老少齐上阵,老年人与年纪较大的妇女烧水送茶,也为挑河助上一臂之力。那个年头,“风”刮得太多,国家处于困难时期,老百姓只能自掏腰包置备挑河工具。离住处远的地段,家里人还需送饭到工地。 河床表面是坚硬的砂石瓦砾,得先用锄头、铁锹使劲开挖,用畚箕肩挑或两人抬到岸上。继续往下挖碰上泥土层,用铁铲子铲成方块,然后挑走。而大多数是组成一排长队,一块一块抛传上岸,直弄得满身尽是泥巴,寒风吹来,浑身哆嗦!再下层就是“青紫泥”或“涂泥”,因为不能用手搬弄,刚搬来海边打塘用的工具——铁弓、塘溜、溜棍这三大件。在第一位置,弓手手执铁弓把青紫泥或涂泥切成长方块状,边上的壮汉立刻捧上泥块传给上首的第三人,那人将泥抛送到塘溜内。(塘溜是一条衔接一条)直至岸上。第四人随即用溜棍用力把泥块推向第五位,其他人接二连三依次用溜棍将青紫泥推到岸上头,再一人不时地把水泼到塘溜内,以使润滑流畅。这种操作速度极快,效率又高,高潮时全场呐喊!气氛热烈!挑河工地上大家争先恐后,热火朝天!河挑好后,要通过检查,按要求验收,质量不过关的须返工。挑河期间,顺势整修一些河岸与部分残缺的河埠头。挖好后河床呈船形,河中心很深。 事过境迁,那千万群众大挑河的轰轰烈烈场面,看来一去难以复返啦。 挑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