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10版:北白象·中心区
3  4  
北白象为务工者打禁毒“预防针”
北白象2700多家企业
都有“驻企服务员”
《高谊集》编注出版
健身舞协会举行一周年庆文艺汇演
交警进企业开展宣传活动
走近清和公园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13年11月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走近清和公园
2013-11-01

    层峦曲涧,飞泉激涌,灵山以原始的自然景观吸引人。图为晚春时节龙潭水景。 郑郁都 摄

    项目理念

    清和公园项目强调田园野趣特色,凸显智者乐水的人文情怀。它的总体定位非常明确,就是以滞洪区湿地为核心,以山海文化、木雕刻纸等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为内涵,以基地村庄为依托,融自然野趣的湿地、秀美的山水、质朴的田园风光,营造集城市滞洪、生态保护、科普教育和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

    清和公园项目具体实现目标也很明确,首先是打造以自然湿地为背景、以农业民俗活动为特色的城市湿地;其次是建设环境一流的生态型休闲旅游区。

    中心城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明确的定位要求下,清和公园的建设过程中牢牢把握五个元素。规划要立足湿地资源的保护,在保护好湿地生态系统及环境的基础上开发旅游项目, 必须以生态保护优先,以发展促保护,并通过不同层次生态系统的建立健全,完善区域生态结构,增强物种的多样性,注重发挥“地球之肾”的作用;湿地与城市全面契合,提升周边用地的环境质量与城市生活品质。整体化设计表现在各个功能区块之间以及与外部城市的空间、交通、景观及功能定位等诸多方面的协调统筹;尊重文脉,保持原生肌理,将传统文化元素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贯穿于空间形态和景观环境之中,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关注公众的使用需求,将城市发展、景观建设与提高市民生活品质相统一;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考虑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循序渐进,分步分期实施。

    项目构思

    体现稳定、多样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培育。基地现有生态基质比较单一,地势平坦,湿地景观和生物环境以滩涂、农田、鱼塘形式为主,对于一个较大型城市湿地,应具有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及多样化的生态旅游项目。方案力求改善营造生态廊道、基质及斑块,逐步建立安全稳定、多样化的生态格局。结合湿地现有优良滩涂、农田基质,规划滞洪区后融入密林、岛屿等斑块,力求形成生态环境完善、景观形态丰富、游览项目合理的城市湿地。

    尊重、延续基地的特有肌理。基地环境是公园建设的基础,通过详细的现状调查,对植被条件良好、生态环境优良的区域进行保护。基地内部的村庄、农田及滩涂肌理记忆了基地发展的历程,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痕迹与见证,是人工景观无可比拟的,肌理本身也是具有大地艺术般的美感。方案保留了大部分基地的肌理,既使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可能,同时通过整治、恢复的方式,形成与公园各类主题相结合的特色景观。

    依托村庄、传承基地文脉。乐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有“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乐清山海文化、黄杨木雕、细纹刻纸及农耕等文化影响深远,在这块得天独厚的滨海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方案对乐清本地文化进行了挖掘,抽取部分要素,模拟乐清湾群岛形成极具海文化的湿地岛屿群,并依托村庄形成:农耕文化、渔文化、木雕文化及刻纸文化等。通过村庄建筑的改造整理、民俗俱乐部的营建、各类主题游览活动的安排等方式,反映、表现、传承文脉。

    走近清和公园

    ■记者 王常权

    10月29日,乐清市中心城区湿地公园被正式命名为“清和公园”。昨日,记者和中心城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了清和公园的建设现场,在乐清湾南部生态廊道和甬台温高速公路生态绿带之间,体验了清和公园围绕乐清“山、河、海、城”的城市特色,营造湿地景观,提升滨海城市乐清的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及城市品位的规划理念。

    清和公园鸟瞰效果图。

    清和公园一角。卢小宇 摄

    清和公园一角。卢小宇 摄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北白象·中心区 00010 走近清和公园 2013-1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