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人在过去的日子里,每逢过节总会有各式各样的小吃摆上桌。这些过去平日里稀有的小吃,如今每天都可以在芙蓉的菜市场附近随处寻觅到,麦饼、米豆腐、麦油煎、“鹅头颈”…… 芙蓉麦饼的名声无庸赘述,许多已离开芙蓉在外生活的芙蓉人,一回到芙蓉就会买个麦饼尝尝家乡的味道。如今的麦饼携带方便,将麦饼放进纸质的袋子里,不容易因蒸气变软,能保持出锅时的松脆。 “当年麦饼还是待客时才做的食物呢,自己家吃的麦饼皮是两层的,麦粉在外麦麸在里,馅是咸菜和虾皮;而给客人吃的麦饼皮全是麦粉做的,馅里还放了蛋皮。”现年70多岁的陈兰妹说。以往麦饼每家每户都做,直到二十多年前芙蓉街头才出现麦饼摊。现在,芙蓉街上随处都能看到麦饼摊。做麦饼和面时还在粉里加入了鸡蛋和啤酒,馅料更是有肉有蛋,单就味道来说,现在的麦饼确实比当年的好吃很多。 米豆腐的制作过程则要复杂很多。先是要将米浸上一夜,将浸好的米放到石磨里磨好,留着米汤待用,再用开水倒入早稻杆烧成的灰里制成灰汤,将米汤和灰汤搅拌。软硬适当后,再将这米灰糊均匀覆盖在蒸笼中,成为薄薄的一层,烧个七八分钟后,再覆上第二层。“做一蒸笼的米豆腐起码要花上两个钟头,人要在旁边看着蒸。米豆腐一般在中元节来临的时候吃的,自家做的时候可以做个五层,而过节吃一般做九层,所以有人也叫米豆腐为九层糕。”陈兰妹说。 中元节来临前夕是米豆腐摊张罗着卖的时候,因为制作工序复杂,所以在过去也有米豆腐摊出现在芙蓉街头。农历七月初十便会有人在街头支起木架子,上面放上米筛,米筛上放着黄色的米豆腐,卖米豆腐的人胸前挂着一根棉线,用手拿起米豆腐用棉线一切,就能将大块的米豆腐切成一小块一小块,再倒上红糖浆,可口的米豆腐便可以吃了。 “米豆腐容易发馊,不易保存,所以当天买来当天就要吃掉。刚出锅的米豆腐不好吃,凉了以后味道好一些。所以米豆腐其实也是夏天吃的小吃了。”芙蓉菜市场卖米豆腐的清北人杨大妈说。她做的米豆腐特别抢手,一个早上就能卖掉一百多斤。 可口的小吃并没有在芙蓉人的生活中消失。过去在端午节和早稻小麦吃新时才能吃到麦油煎现在也随处可见,美味的“鹅头颈”也能在进入菜市场时看到。而夏天时,仍会看到有人围着凉糊摊子吃凉糊。虽然少了过去搭建起木头架子叫卖小吃的场景,但这小镇仍散发着朴实的味道。这种来自乡土的味道,正是许多人魂牵梦绕地回忆的味道。 (实习生 孔谢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