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人员介绍,从2002年开始,我市由农业户口迁出的大学毕业生,若未落实工作单位、落实户口的,在经过村里同意后,可转成农业户口重新落户村里。
象阳镇寺前村党支部书记余忠桔说,村里的土地还没有开发,目前农业户口的村民还没享受到实质优惠,但大家都看好将来的潜在利益,好多大学毕业生曾将非农户口藏在“口袋”里,现纷纷要求转农业户口落户村里。
“我们村的地理位置好,今后主要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随之而来将给村民带来更好的福利。”乐成镇白沙村党支部书记陈定友说,这几年,村里大学生毕业后一般不会在外落户,而是直接迁回村里。
柳市镇的郑先生大学毕业后回家经营电器生意,一直没落户。前年,他见村里新农村建设搞得像模像样,村里地价猛涨。郑先生觉得这是个好时机,赶紧将户口落回到村里。两年了,郑先生虽没享受到村庄发展带来的优惠,但他仍庆幸自己当初的“英明”决定。
看到农业户口的潜在利益
迁户口的农村大学新生越来越少
记者 朱琼洁
20多天前,乐成的小李接到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录取通知书。过几日,她就要去学校报到了,各项手续都准备得差不多了,对录取通知书上“新生是否农转非。可以自愿”一项却犹豫不决。为此,一家人还慎重地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
学校没有硬性要求迁户口,小李打算保留农业户口,继续作“农民”。小李说,这一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次高中同学聚会时,十几名同学曾讨论过这问题,现在农业户口那么吃香,为什么非要“农转非”?更夸张的是一名本身就是居民户口的同学也不愿迁往学校,理由是户口留在社区将来还有个选举权,迁到学校什么都没有,而且四年后还要迁回来,一来一去挺麻烦的。
“虽说大学四年毕业后可回迁农业户口,但谁能猜到将来是什么政策?还是不迁的好,起码现在不会错过村里给的‘好处’。”小李的爸爸找村干部商量后,也赞成小李的决定。
“这五年户口迁出去的大学新生很少,今年还没一个新生为迁户口而来村里盖章。”乐成镇白沙村会计陈凯说。“这几年,除非学校有硬性规定,否则一般大学生都不愿将户口迁走。”柳市镇长虹村报账员王志伍说,该村7周岁以上的农业户口村民,每人每年可享受4000元口粮费,还有很多其它利益,若迁走了就享受不到了。
据了解,2003年以后,国家政策规定大中专学生入学时户口迁移实行自愿原则(少数有硬性规定的院校除外),愿意迁至学校成为集体户口的可以自己办理,不愿意的可以把户口保留在原籍。此后,我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大学新生没有办理“农转非”,而是选择把户口留在原户籍所在地。
曾几何时,能把户口迁出农村,“跳农门”做个城里人,是我市很多农村孩子的梦想。可近几年大学新生开学临近,将户口迁到学校的新生并不多,保留村里的“农民”身份倒成了他们的一个“共识”。
最近,浙江省户籍管理部门公布了一组数据:2009年,全省“农转非”数量从2004年时的57.7万人降到18.9万人,降幅高达67%。
不愿意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反迁回农村的“逆城市化”现象,也悄然在我市出现。
一些乐清人甘愿放弃居民户口,保留或转成农民身份。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农业户口如此吃香?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土地越来越值钱,农民身份获得的利益也越来越多,有的农业户口甚至牵扯到上百万元人民币的收益。为此,一些曾将户口迁出的村民,也千方百计想将户口往回迁,不少人更是费尽心思
土地所体现出的另一种价值就是拆迁。“家里有宅基地有房,如果拆迁不仅能分安置房,还有赔偿款。”乐成的陈先生说,他就是看到拆迁所带来的好处,才放弃了“农转非”的想法。
1996年前后,乐成的张女士托关系,花了两三万元给16岁的女儿买了个居民户口,希望增加女儿将来嫁人的资本。可哪想到这居民户口倒“拖累”了女儿,女婿所在村因发展需要被征地,别家媳妇为此分到房屋指标,而她女儿却没有。
此外,随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福利与过去相比,提升了一个大“台阶”,这也是农业户口吃香的原因之一。当然,并非所有“逆城市化”现象背后都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也有部分是例外。
农村土地价格上涨农业户口“升值”
余忠桔说,将来村里规划发展好了,到了分田、分钱的时候,那些能以农业户口重返原籍的村民自然高兴,可那些原本也是农业户口、因为毕业后落户他处,而无法再在村里落户的大学生,他们将是怎样的心情,这也将是一大矛盾。
不少人担心,如果“逆城市化”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城市化率的提升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停滞。而大量人口回流农村,也不利于扩大内需。
我市一些农村对大学生回村落户,倒是持乐观态度。陈定友说,大学生毕业回村的落户回归,将提升村庄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村庄今后的发展。
有关研究人员认为,“逆城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村与农民牵动的利益链条越来越长,可进入城市后的获益却不多。
中国农村问题专家顾益康认为,政府应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保障体系,比如为大学生、农民工等进城者申请经济适用房创造条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帮助就业。
也有部分观点认为,“逆城市化”背后也透出一些积极信号,一部分人向小城镇和乡村扩散,有助于解决城市空间压力等“大城市病”。
“逆城市化”背后透着什么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