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霄 卓永萍
我市31个乡镇中,欠发达乡镇数为13个,欠发达地区所占面积接近全市的一半,欠发达人口为23万,占全市人口19.8%。
近年来,我市干部群众抢抓各种政策机遇,不断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尤其是一大批农民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途径成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有效地带动农民群体稳定增收。
产业:让我的腰包鼓了
龙西的金传高是石斛种植能手,他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大面积种植石斛。
今年初,镇安乡党委政府牵线搭桥,金传高在该乡北吕岙村承包了128亩田,每亩以500斤稻谷现价为承包价。他每亩投入7万元,开始建设标准大棚种植铁皮石斛。接着又在该乡下垟村承包了145亩田。“如果风调雨顺, 24个月就可以收回成本,以后每年还可以继续收成。”金传高满意地说。
北吕岙村的吕妙法家有近1亩的田地,他全部流转给了金传高,当即拿到了600元租金。他和老伴每天到金传高的石斛基地帮忙做工,几个月来,两个人已挣了1万多元。“男工一天80元,女工一天60元,每天不超过8小时,在田头搭大棚、挖泥土、筑水沟等,都是轻松的农家活。”吕妙法掩饰不住的喜悦。
该村支部书记吕邦敖算了一笔账: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把田转让给别人种,只有100元;如果自己种,一季可收获400公斤稻谷,但除去农药、人工等费用,最后算起来还是亏本的。所以村民很乐意把田流转给种植大户,自己又可以去给种植大户做工。石斛基地用工最多时一天达70余人,村民们的腰包鼓了。
产业关系就业,关系农民增收。镇安乡党委政府以搞好土地流转为先决条件,筑巢引凤,培育地方支柱产业,凸显产业在农民增收中的支撑作用。据悉,为促进产业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在新品种引进、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补助等。去年,我市新建农业基地2780亩,带动低收入农户4531户,切实增加了当地农户收入。
生态企业:家门口就可以上班了
在位于智仁乡的三佳休闲工艺厂,几位农村妇女娴熟地编织着,一根根五颜六色的绳子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下变成了一张张五彩的吊床。
“三佳”从2003年成立以来,从一个吊床吊篮等手工产品的加工点,慢慢扩大成一家专业生产销售吊床、沙滩垫、吊篮等系列旅游户外用品的企业,集生产、经营、配送和核心技术产品开发为一身。
该企业的员工在建厂初期的十几人,也增加到现在200多人,忙季时从事加工的员工更是达到400多人。生产员工多以农村妇女为主,该企业对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残疾人送产品上门加工,这种零散加工人员多达500多人,充分挖掘了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该企业还在智仁乡设立了五六个加工点,常年帮助加工生产。
今年67岁的周洪桂,自该企业开办就在那里上班,现在已经有五六个年头了。“以前除了种地,再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到这里上班后,现在每年的收入有1万多元。日子好过多了,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
今年44岁的陈梅云由于小时候得了肌肉萎缩的疾病,干不了重活。该企业把产品送到陈梅云家,让她加工一些低难度的手工产品,一天也可赚个十几、二十块。她64岁的母亲也是这个企业里的员工。经济收入增加了,生活安定了,去年她们还把家里的毛坯房简单地装修了一下。
随着农村劳动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相对剩余劳动力,“打工经济”成为农村新的有效的经济增长点。据悉,我市按照“适度、适当、适宜”的原则,以来料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培育一批生态型、无污染、低能耗的生态工业示范企业,鼓励引导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外贸企业到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发展来料加工业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移民:我也住进现代气息的高楼了
“我这辈子也能住上这样的高楼,以前做梦也没想到!”湖雾镇赤砂移民村的陈通明乐呵呵地说。
陈通明的子女和老婆都有智障,生活的重担全落在了陈通明一人身上。以前一家子都需要他照顾,无法外出务工。“现在附近做水泥工一天可以赚90块,还可以回家照顾家人,生活真是好多了。”
赤砂村原处于乐清与温岭两市交界地,由于全村壤质为红砂,种植粮食和果蔬少有收获。“以前在山上,不仅吃水难、看病难,而且孩子上学来回还要走十几公里的路。去集市购买生活用品,就是一大早出门,也要到下午两三点钟才回得来。”
移民让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赚钱的路子宽了,开小店、出租房子、外出务工或做生意,人均收入不断增长。该村主任介绍,他们村原来的房子是又暗又小的土坯房和木房,现在住的是宽敞明亮的高楼,用的是燃气灶,吃的是自来水,而且村里就有便利店,出门乘车也很方便。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也成了村民家的平常物,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
据了解,下山移民后,该村村民人均收入从原先的1119元提升到去年的4994元,增长了两倍。移民新村村办公楼、老年活动中心、篮球场、排污设施、绿化带等一应俱全,吸引了当地派出所办公楼、幼儿园、企业仓储中心入驻该村,并有多家商贸户将落户村里准备开设农贸市场。该村集体收入因此不断壮大,从以前的空壳村现在年收入达10万元。
思路决定出路。移民增收必须算清明细账,看清当地发展优势,理清发展思路,拓宽移民就业门路,走出一条既符合本地实际,又具有发展前景的致富路。近年来,我市按照分散移民、整体移民、避险移民并举的方针,积极引导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农户就近移民,支持下山移民点的水、电、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移民工作有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