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2版:城事
3  4  
黄坦洞靛青
亮相
国家大剧院
“超级幸运儿”是位务工者
八企业党员
齐献爱心
企业进场
受村民热情欢迎
刻了一个公章
“丢”了五千元
广告
招商引资
广告
广告
公 告
检讨书
检讨书
一车清晨进厨房
一车深夜吓保安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乐清网视 | 返回主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10年8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黄坦洞靛青
亮相
国家大剧院
2010-08-18

  温籍学者京城

  展出蓝夹缬

  黄坦洞靛青

  亮相

  国家大剧院

  将持续到9月6日的“村坊之音——中国蓝夹缬艺术展”最近在北京国家大剧院展出,这一展览通过蓝夹缬藏品以及深入浙南山区包括我市城北黄坦洞、中雁等地取得的一手调研资料,介绍蓝夹缬的传承历史、印染工艺和纹样发展。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60多件蓝夹缬藏品,均由《中国蓝夹缬》一书作者、温籍学者、收藏家张琴女士提供。展厅内播放的专题片《蓝夹缬制作工艺》里反复播出拍自我市的印染和打靛等制作蓝夹缬的制作工艺流程,展柜里摆放着制作蓝夹缬的植物染料靛青成品也产自黄坦洞村。

  寻觅靛青往事

  今年5月,包括乐清蓝夹缬在内的温州蓝夹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张琴生于1971年,温州人,现为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二级作家,研究方向为传统印染工艺及民间戏曲图像。2001年7月,张琴在写作“温州手工艺古村落”系列时,来到富有盛名的“靛青村”——城北黄坦洞。该村当年出产的靛青远近闻名,主要用于染坊制作蓝夹缬。但是在记录时,她发现村子里的老人们对于二三十年前的靛青往事已记忆模糊,年轻人更是基本不知蓝夹缬。

  此后5年,她奔走在乐清、温州、台州等地,对夹缬的原料、印染、版刻设计等一整套流程作了详尽记录,对其流行地区(尤其是温州)的民间文化进行历史与人文分析,揭示了盛衰之谜,先后出版《中国蓝夹缬》、《蓝花布上的昆曲》等专著。

  托人拍摄专题

  乐清蓝夹缬和蓝印花布并存,很多乡镇一度有染坊存在,在研究蓝夹缬的过程中,张琴记不清来乐清多少次了,因此结识了我市的不少民间夹缬艺人。

  此次在国家大剧院展览中播出的专题片《蓝夹缬制作工艺》,是张琴委托好友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温岭人三焦拍摄的。三焦到乐清后,在我市文博专家南向北的陪同下,到中雁、城北等地拍摄了几位夹缬老艺人,其中包括制靛名家黄宣华、印染名家陈松尧等,最后剪辑制作成36分钟的专题片。

  (记者  徐琴微)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乐清日报 城事 02 黄坦洞靛青
亮相
国家大剧院
2010-8-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