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市新居民服务中心副主任、市社科联兼职副主席张志杰做客梅溪讲堂,以乐清新居民口述史、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等项目为例,分享如何围绕身边的人与事做口述史,50余名文史爱好者参加交流。
在讲座中,张志杰介绍口述史相关概念,口述史是古老的学问,年轻的学科,流行的方法。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记忆和传说,就是用口传的方式记录和传递的。1948年,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的创建,是口述史学科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其兴起的原因有二,一是史学转向:目光向下,“众声平等”;二是技术进步,录音设备出现。现在,口述史是一种比较流行、实用的研究方法,各学科、各工作领域竞相使用,在抗战、知青、非遗、家史等领域出现火爆情形。
张志杰长期从事人口流动、工艺美术、地域文化等方面的田野调查、口述访谈,著有《读来读去》《手工珍重随时好》等,其中《器局方概——乐清工艺美术口述史》获温州市第十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朝花夕拾——乐清花边口述史》获2024年度全省优秀档案编研成果(视频类)二等奖。在讲座中,张志杰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口述史实践经验,现身说法,介绍口述史操作要点,包括口述史题目选定、访谈对象确定、访谈前准备、访谈现场把控、访谈成果呈现等细节。其认为口述史是一种实用的方法,普通人的生命历程同样具有历史价值,倾听、记录普通人的生活经历,捕捉个体经验和集体记忆。在具体实践中,要处理好专与博、快与慢、远与近三对关系,综合使用口述、田野、文献等方法,对各种不同材料载体的信息源做交叉验证,做出自己的判断、取舍。
张志杰建议可以把口述史作为方法,重建“附近”,通过口述史实践,与身边的人和环境发生积极互动,凝聚共识,增进认同,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滋养自己的动力和资源,或许可以赋予我们一种以小见大的能力,一种从具体事情中发展出来以分析“宏观议题”的能力。
与会者表示,张志杰的分享让大家受益匪浅。他提出的口述史操作流程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也深刻地感受到每个人的命运轨迹,背后都是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大历史这句话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