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1日  
  ■吴济川 赵顺招

  郑邦彦(?-1141),字国材,宋代乐清长安乡凰屿(今柳市镇凰屿村)人,登政和八年(1118,当年十一月改为重和元年)王昂榜进士,是乐清历史上第一位科举进士,打破了乐清自宋立国以来“百年之间未有登第者”的纪录。

  根据《东瓯金石志》记载,郑邦彦,“惟玘之子,尝从许景衡学”。许景衡(1072-1128,字少伊),瑞安白门(今属温州瓯海)人,为“永嘉元丰九先生”之一,他在《横塘集》卷十七《答郑国材书》中写道:

  示问《中庸》大指,非公好学,不耻下问,谁肯千里移书见及耶?“曲能有诚”,谓之致力于所偏曲,其义有所未安,诚如来喻。盖“择善而固执之”者,学者之事也。择者当如何?学问思辨是也。此所谓“致曲”也。“曲能有诚”,诚于致曲而已。

  许景衡对郑邦彦虚心求学、不耻下问、精益求精的态度非常赞赏,指出学者应当“择善而固执之者”,做到“学问思辨”,并且在具体事务中磨炼心性,从细微处积累道德修养。

  永乐《乐清县志》记载,郑邦彦于政和初入太学,因品学兼优而蜚声京师,当时两学(国子监和太学)的学生对他趋之若鹜,以无缘见识为憾。重和元年(1118)解褐进士,先后授沧州、台州教谕,“皆为忧服不赴。服除,席参政益帅湖南,辟为内幕。赵相鼎当国,益荐之甚力。丞相谓林检正季仲曰:‘郑邦彦,两学名士,何以处之?’或以旧物对,遂与婺州教官。笃意教士,讲肄期年,士子皆有矜式。绍兴辛酉,以疾卒于官。”

  有可能席益知温州时,郑邦彦与他认识。从县志可知,席益任荆湖南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潭州时,聘请郑邦彦为幕僚。绍兴四年(1134)秋,赵鼎为相,席益积极推荐郑邦彦。绍兴七年,赵鼎再度任相时,不仅推荐林季仲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而且问林季仲说:“郑邦彦,两学名士,何以处之?”林季仲与郑邦彦既是温州同乡,又都曾从许景衡学,所以林答曰可给郑原来的职务,因此郑邦彦后来就做了婺州教谕。郑邦彦在婺州教谕任上,专心致志地培养人才,当地读书人都以他为榜样。过了几年,因积劳成疾,于绍兴十一年(1141)病逝在婺州教谕任上。

  郑邦彦性格孤高,不随流俗,品行端正,注重礼节。《隆庆乐清县志》赞颂他“操行端悫,动容中礼”,“学综经籍,尤长于《易》”,说他贯通经籍,尤其精研《易》学,他学习用的经史书籍都是自己动手抄写,笔划遒劲有力,没有一个字写得潦草,所有见了的人都叹服,凡是有心学《易》的多以他为师。

  郑邦彦大约于北宋宣和年间,丁父母忧时,在家乡创办了凤山书院,学生在100人以上。《道光乐清县志》卷四记载:“凤山书塾,在五都凤屿,长山郑氏建。”郑邦彦学问渊博,亲自教授弟子,声名远播。王十朋在为乐清万桥万世延(字叔永)撰写的《东平万府君行状》中写道:“宣和间,邑大夫兴乡校,以乡先生郑君邦彦主之。郑学术渊粹,为时名儒,从之游者以百数。”由此可知凤山书院的办学规模和郑邦彦的教学能力。

  郑邦彦去世后,江西派著名诗人吕本中在《教授郑国材挽词》中写道:“松桂在荆棘,所趋故不同。虽云被剪伐,所至仰清风。念子行古道,箪瓢生屡空。我来则已病,不复能从容。平生务躬行,圣处久收功。坚坐想颜子,欲往吾其从。丹旐忽已远,暮霭千万重。论文一尊酒,坚坐更谁逢。”认为郑邦彦是一个品德高尚、坚守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所到之处都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他一生践行古道,生活较为清贫,常常面临生活物资匮乏的困境。

  侯一元在《隆庆乐清县志》人物传后评论说:“才士之患,恒在标榜。介特如郑君,岂有东汉党人之祸哉,博学而有礼,可谓难矣。赵鼎,良相也,见贤而不能用,惜哉!”其意思是:有才学的人往往爱自我标榜,如果像郑邦彦那样有才华而不流俗,孤高自持,怎会产生东汉党祸的危害呢?既博学多才又遵循大礼,真是难得啊!赵鼎是良相,虽然赏识他的贤才没能重用他,真是太可惜了。

  郑邦彦的诗文都已佚失,仅留存《白鹤寺钟铭·序》。清戴咸弼辑《东瓯金石志》卷六记载:宣和三年五月,仙居群贼(即吕师囊、俞道安)陷乐清,以白鹤寺为巢穴,秋天王师至,贼焚寺毁钟逃走。六年三月,寺僧法因子印以所遗铜六百斤,并募缘重铸。第二年三月九日钟成,郑邦彦为之铭,曰:“我闻贼初作,官以钟号兵。及贼据为巢,亦以钟聚党。佛始制钟意,欲众闻法音。岂知仓卒间,覆用代金鼓。大众观是事,犹彼众生心。用之善不善,毫末缪千里。善用则法器,不善器亦凶。器犹可变更,心谬难遽改。今以三昧火,镕彼热恼铜。入此戒定模,得成无漏器。撞以慈悲手,流出微妙音。六道与四生,闻者证常乐”。

  千年时光流转,郑邦彦创办的凤山书院早已不见踪迹,唯乐清县志有所记载。